帝王风水神话的破灭


明十三陵:我对你说风水不是万能的 
最新文章  加入时间:2008-10-10 23:29:24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风水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尽管皇帝以天子自居也敬畏风水,生前死后都想占得天下最好的风水宝地。2008年金秋之时,我利用在北京讲杨公风水课余带领学员考察明十三陵。
    我想,皇帝可利用权势网罗天下最好的风水师为自己寻得一方理想归宿之地,但是却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 风水保不住腐朽的皇家王朝轰隆隆地崩溃 。
     明十三陵是所谓永佑江山的风水神话破灭的铁证 。历史定格在定陵竣工的那一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当代学者黄仁宇写了一本书,名叫《万历十五年》。在这本书的结尾,他写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这段文字精僻地分析了历代皇朝从盛转衰的原因。
      
     明十三陵的来龙去脉
      明十三陵(上图为卫星图),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坐落在今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为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据说当时明代的风水大师廖均卿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地方,并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十三处陵地。

       帝王陵突显皇权的威势
     对龙脉的讲究自古有之,择龙脉、察地气,无不依照风水名著《葬书》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修建帝王陵是从汉文帝刘恒建霸陵开始的。历代皇帝继位后无不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皇帝把自己与自然天地联系在一起,遗骨与灵魂要和大地相称,达到永恒常在,山川浑然一体。“圣山深壑,灵山翠微,亿年安宅,功我丕基。”完全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地理地势的重视。
     十三陵处于南向的山窝盆地,北障的群山挡住了西北之风,河水又正好流经盆地中央,形成了一个聚气的理想空间。同时,高耸的北障群山迎纳阳光,天际的远景有一个非常悦目的收束。左右丘阜环护,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青龙婉蜒,白虎驯,帝座庄严。在此风水宝地依山为陵,可葆帝祚永延。
     定陵的陵址就是万历皇帝自己选定的。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址,他相中了盆地西缘的一处台地,确定了建陵规制。翌年动工,历时三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费银八百余万两。陵成之时,大学士申时行等具题文恭贺:"匪惟壮丽恢宏,永保亿年之固,抑且单厚多益,式增万寿之长。"

     万年吉地所选龙脉,重要的便是定穴。穴位是王陵的核心。帝王认为它关系帝运盛衰,国祚绵长,龙穴不仅要立于山势龙脉停留处,而且必须左辅右弼,龙虎砂山状如牛角和蝉翼。因为龙无砂随则孤,穴无砂护则寒,不使风吹、环抱有情才是上上吉地。在南向为尊、南为正向、非正向不可用和负阴抱阳的龙脉思想指导下,按照四神相应法则,明朝历代帝王陵采用了正向或偏东南向。
   
     十三陵选址有我们赣州风水大师的功劳

     说到明十三陵的选址,不得不说是我们赣州风水大师廖均卿等地师的功劳,他们历时半年时间,踏遍京师周围百里土地山川,终于在离北京城40公里昌平县东黄土山寻得风水宝地。 当时廖均卿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昌平县,出北关不远见有一座自西南向东北延展四五公里的小山。山顶上有一层近于直立的石英砂岩,颜色发暗,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曲折蜿蜒,远看很像是一条青龙的"脊背",一打听此山名叫长龙山,欣喜若狂,但控制住内心的激动,四周眺望,看到与长龙山遥遥相对,隔着一马平川的一个大山口,在西边还有一座蹲踞着的小石山。石山由白云岩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燧石条带。燧石条带的硬度比白云岩大,又是乳白色,所以风化后就显出白色条带。偏偏这白色条带的岩层又向东南倾斜,看上去就像一只斑斓猛虎身上的花纹。如此肖形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又近在帝都之北,这让廖均卿当即论定此好有穴。再从"青龙"、"白虎"守卫的山口进去继续勘测 ,是一块盆地,河水从盆地中央由西北流向东南。参差不齐的山峰环立于盆地西、北、东三面,如巨大的屏风。在这屏风的中央,是像龙椅一样的天寿山,正对着龙、虎二山夹峙的盆地出口,坐北朝南,俨然帝座。
    如此风水宝地天下无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据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 ,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但是,廖均卿却险些断送性命,他将勘测报告皇帝朱棣,朱棣亲往查看后也十分满意,选中正对山口俨然帝座的那座山,只是该山的原名不好听,叫"黄土山",他便下诏,封其"天寿山"。就在天寿山下营建他的"万年吉地"长陵。皇帝朱棣授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督修长陵。在督修长陵期间,皇帝朱棣赐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令其立向点穴,打开金井,不料泉涌不止。百官认为是掘伤地脉所致,欲治廖均卿欺君之罪。廖均卿说,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乃真龙之聚处,穴法无偏,只要圣主星鸾驾到,泉涌即止。朱棣果然鸾驾同到黄土山,但泉水却依然涌滚不止,朱棣龙颜大怒,命廖均卿迅速止住洪水,稍若不止,命在悬丝。廖均卿取出罗经地上一照,喝起山来,喝山将完,洪水即止。廖均卿又奏欲再深三尺方好,并断言再深三尺,下有石盆一个,石鲤一对。朱棣准奏。果然掘出石鲤石盆,朱棣龙颜大悦:均卿非凡间子,诚有仙风道骨。喝山山应,呼水水止。

      十三陵的风水格局


      该处地形是北面、东面、西面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园的总出水口(巽巳)在现在的十三陵水库拦洪坝外,左右有莽山、汗包山卫峙,内有平台山、影壁山缠裹,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盘其左,”西为“虎山踞其右”,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整体山势延绵,“龙脉”旺盛,北方有主峰山峦坐靠,左右有“护砂山峦环抱,三面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峦巍峙,林木苍翠。就像一堵天然的大围墙把盆地围起来,从盆地中央向南方远处望去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名堂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真可以说是一个藏龙聚气的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的建筑规划是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理论的指导下,从选址到规划布局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充分体了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经测,  长、献、裕、茂、庆五陵均为艮龙癸山丁向(壬子木龙);景陵、永陵是艮山坤向,泰陵是壬山丙向,康陵是辛山乙向,昭陵是乾山巽向,定陵是戊山辰向,德陵甲山庚向,思陵子山午向。 水口为巽巳,有壬子和乾亥秀水上堂。
    
    十三陵的改革
 
      明陵与前代帝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诸陵共有一个陵城,从前向后依次为石牌坊、大红门、碑亭、华表、石像生,然后以长陵为中心分布十三座陵。这同汉、唐、宋陵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各陵相互独立,每座陵都有一套石牌坊、石像生不一样。另外,十三陵的陵丘出现了圆形的宝城,宝城前建明楼。合上、下宫为一,扩大了陵丘前的献殿。内城改成砖砌的长方形,位于陵丘前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内城是方形,并把陵丘围在里面。最大的改变是将唐宋以来帝后不同陵之制,改为帝后合葬。    明陵在陵制上的这些改革,有些为清陵所继承。1956年,考古人员开始对定陵地宫进行发掘。他们根据宝城东南侧外墙皮的几层砌砖塌陷这个线索,先后发现了通向明楼后面的砖隧道和通向"金刚墙"的石隧道。1957年5月,在石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高8.8米的"金刚墙"。墙的中央有一人字形门,这就是"金刚门"。把"金刚门"的封砖取掉,即可进入地宫隧道券内。隧道券就是地宫外面的第一室,它紧接地下宫殿的第一重石门。打开这重石门便是定陵地宫了。
     地宫的建筑分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宇。前殿是一个长方形的券室,地面用金砖铺砌。中殿陈设有三个宝座,都是用汉白玉雕成。中殿两侧有左右配殿,是安放皇后棺的地方。后殿是地下宫殿最大的一个殿宇,高9.5米,宽9.1米,长30.1米,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棺就存放在这里。 
   

      参观定陵有没有禁忌
 
     在车上听到导游介绍,在北京旅游是“地上看长城,地下看定陵”,明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   定陵是我国有计划发掘的第一座皇陵。定陵依照永陵规制兴建,陵院长度为317.5米,宽150.3米;宝城坟冢面积为41,526.5平方米;陵院面积为42,935.9平方米;不计外罗城内的总面积为84,462,4平方米。陵园的规模仅次于明长陵,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共建6年时间,耗银800万两,其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外罗城、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宝顶下面的地下宫殿。

     因定陵地宫墓主的特殊身份,且是十三陵中目前唯一已发掘的地宫,因而为众多游人所青睐。但是游客身体不好者不必下去参观。我与学员依次走近定陵地宫,我是前几年曾考察过此陵墓,一路走进有思想准备,但有的女学员初进此地对其阴气扑面很敏感,说身上有寒意。
    人体有阴阳正常情况下是“阳平阴秘”,偏盛偏衰时就生病。阳虚之人怕冷,畏寒,对阴沉的环境不适应,需往温暖之处亲近,少接触阴冷之处,因为阴气太盛容易使阳虚之人寒战,内心产生恐惧,不利于身心健康。
       所以,导游劝导身体不好的游客不要轻易进入定陵参观有一定的道理。
 

(本文引用了有关的 论著史料和相片,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