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09章 谁在掌控物种进化核心进程?
物质可以携带介质并传递介质的属性,与物质各不相同的接受种种刺激的响应条件,是同生共灭的。
在造就生命物种的过程中,大自然很公平。她甚至从始至终都无意要把更优秀的响应条件赋予人类。但是,人类却积累了包括顽石在内的所有物质分别拥有的绝大多数响应条件。这种集“万物灵气”于一身的积累成果,首先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也不是争命夺食的结果,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交织而成的有害和有利的两种信息刺激网络下,总会有一种物质因为幸运,无意识地逃脱了许多阻碍进化条件的有害介质的无形或有形刺激,同时无意识地响应了更多的有利介质传递,而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结果。
不利于人类和人脑进化的信息刺激,就好像一张渔网撒向“鱼儿们”,总有几条鱼被你网不住。人类通过数十亿年的自然演变所积累的“万物灵气”,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在自然信息与响应中演变出来的“幸运儿”。
这个幸运儿在赢得了自己作为“人”的基本响应条件之后,必然要走上响应体内介质刺激而与他物争命夺食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之路,必然要走上无意识地响应外界刺激条件,响应劳动信息召唤并再造自己的“后天”发展之路。然后,他站立起来了,他有意识地学会了扔石块、土块,他创造了专属于人类的语言,他终于完全走出了动物群体。
与此同时,和人类曾经有着相同“资质”的某些灵长类动物,却因为在某种特殊环境下,无意识地响应了不利于自身进化的信息刺激,而使局部大脑终止发育,同时也改变了遗传信息条件,丧失了可以促成它经常有意识、有目的使用工具的劳动条件,也丧失了靠“后天”努力才能更加心灵手巧、增进响应条件的发展前途。接着,又在自己的群体中一代一代交叉遗传,稳定扩展了一个种群。这些猴子们、猩猩们终于停在了紧靠人类的较低进化阶梯上。
它进一步说明信息与响应始终在无意识地紧跟动物进化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止用有害的信息刺激拖住一支动物队伍,同时也没有停止用有利介质传递提携另一支动物队伍。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在缓慢无形地继续着,只是人们无法用有生之年去观察和发现上万年才能变种的物种进化和退化现象。
但是,人类文明的优势则在于:他们正在努力加速针对物质世界微观领域的探索,他们正在解开一个又一个细微的介质传递小小环节,他们正在用科学发现来实现自身响应条件的趋利避害,从而进一步强化物种的“马太效应”。
此外,普及教育和共同享有健康权、劳动权、生命权和受教育权的社会制度又基本保证了人类整体性的进步,而不至于像类人猿种群之前,完全依赖自然响应条件,结果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同类、把部分同类抛弃在进化阶梯的低级台阶上,只有另一部分同类脱颖而出。
人类自身究竟还有多少响应条件尚未被自己发现?这恰恰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个“成为一切自然科学基础”的离开知觉的“外在世界”。
人的响应条件是比明显的感觉知觉涵盖更加广泛的自然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西方人成为白色种群,非洲人成为黑色种群,亚洲人成为黄色种群,这不是劳动创造的结果,而是人体响应条件对外界信息的响应结果。乌鸦是黑的,鹦鹉是花色的,孔雀是多彩的,也是特定环境下信息与响应造就的遗传因子。北极狼比温带狼块头大,北极狐狸因为寒冷空气刺激长成一张圆圆的脸蛋儿――是否相比尖嘴狐狸不够狡猾了?而热带孟加拉国的老虎与寒带西伯利亚老虎相比就好像一只老猫,这都是信息与响应造就的不同物种现象。
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总会不明原因地感到燥动不安,这是对体内信息的响应还是对外界信息的响应呢?响应条件和介质条件又如何确定呢?信息与响应作为物质介质运动的细微环节,也应该是心理科学的唯物论基础。在没有完全弄清这些介质条件和响应条件之前,一些伪科学常常会乘虚而入,把人的“特异功能”鼓噪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信息与响应”能不能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坚实的概念基础?
按照恩格斯给予“人”的最终界定,人类脱离动物群体,他需要在劳动中使自己站立起来。其实,站立起来的条件,正是人体机能已经提前具备了大脑、肌肉、骨骼和神经传感可以响应某种信息刺激而站立的条件。不然就很难解释人类种群中出现的那个摇摇晃晃的“第一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同样,语言的产生也是人体机能提前具备了响应体内和外界信息刺激的条件。
在数十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每一种动物群体在出现超过同类其它群体的响应条件、并可能跨上一个新的进化台阶之前,它们与过去的同类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它们之间仍然可以交叉群居,交叉遗传。但是,获得了更优秀响应条件的种类,常常也会对有利的外界信息刺激实现更多的响应。比如在两性交配中,从单纯响应体内性激素刺激,发展到响应对方的健壮体魄所给予的视觉传递,再发展到对情感信息的响应。当这个种群已经进化到从整体上不屑于与过去的同类交配时,新的物种也就正式诞生了。
实验课题(NO:02)以“性爱”为轴心能否衡量人种进化时间差?
笔者判断:上述同类分离的演变过程少则数千年,多则上万年才能实现。我们可以把此一猜想,称之为动物种群进化中的“遗传信息隔离界定法”。它不包括物理上的“天各一方”隔离条件,只包括动物们之间可以响应到相互信息刺激后的“反馈”表现,只包括近邻和群居中的本能的隔离。
实验设计思想:针对“遗传信息隔离”现象,在当代某些不能普及教育、不能保证所有人基本权利的国家,完全可以找到客观事实,甚至能够进一步发现不包括传统束缚在内的阶段性衡量依据,比如:100年进化差距、50年进化差距,均可以通过以“性爱”为轴心来扩展相互信息响应后的种种表现并制定衡量依据。它有类于外来的先进移民对落后的土著人本能地不发生爱的情感。这种客观认定标准,是进化物种对近亲物种的响应条件的改变。是优秀响应条件相对于不优秀信息刺激的本能唾弃。
不提高全民族的响应条件就会逐步变成进化梯级中的落伍种群。这是可以为“信息与响应”所能彻底解释的科学道理。
大自然造就生命物的方式是公平的。她在40多亿年前通过物理化学反应造就的“甲烷”是相同的,后来造就的脂肪酸也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到了多分子体系之后,物种响应条件越是增加,大自然就越是驾驭不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应所响应和不应该响应的各种信息刺激。
面对“宇宙天体”的宏观运动所造成的大大小小的介质传递网络的自由和奔放,大自然以她“无为而治”的方略,把生命演变中的核心的进程线索,交给了自由奔放的“信息与响应”环节。狂风、地震这些物理运动传递的介质不会天天纠缠着人类,但是空气中数不清也看不见的各种微粒子、辐射物则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还有那各种各样用肉眼看不见的养分、矿物质,以及病毒与细菌同样会变成运动介质,也时时包围着我们。
地球从有生命物诞生起,就早已经形成了物质分布不够均衡的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介质传递条件和信息刺激分布也很不均衡。在这种前提下,不同物质对信息的响应条件,便就成了物种能不能趋利避害而主动响应、继续进化、进化到什么程度的关键条件之一。响应条件越多物种进化越快。
顽石不能进化,是因为它只拥有响应物理介质传递的唯一条件。水中的氧分子可以让铁矿物响应使其表面锈迹斑斑。可是水对于顽石,只有携带着物理信息才可使其表面变得油光铮亮。由于顽石只能响应物理信息,在强力作用下它的命运只有两条:要么滚开(移位),要么粉身碎骨(变形)。
让我们看一看不同物质的不同响应条件所形成的阶梯形状:
无机物――响应物理信息
有机物――响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原生物――响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遗传信息
植 物――响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遗传信息、生长信息
动 物――响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遗传信息、体内信息、动物信息
人 类――响应物理信息、化学信息、遗传信息、体内信息、动物信息、人工信息
把这个卧式阶梯向左翻转九十度,便可以形象看出大自然用数十亿年逐级积累的物质响应条件,被人类集于一身并达到了阶梯的顶峰。不过,这个阶梯形状仅仅是粗线条描述。其实,在每一大种类响应条件中,比如对物理信息的响应,越是进化的物质,响应内容越是丰富和细腻,越是无法用文字详尽描述。同样是面对阳光介质的传递,无机物――“顽石”受热后一动不动,植物则主动趋光,主动用叶绿素参与光合运动,并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同样是面对阳光介质,植物们对空间的某些辐射物无丝毫响应,而人则可能响应阳光中的所有信息。包括至今仍没有发现的个别有害或有利的介质刺激。
也可以说,人是自然信息条件与自身响应条件经过漫长时间的交叉更替,被塑造出来的很科学、很精密、很生动的物质。这种物质也必然要求人类的自我管理实现科学化,管理过程中任何不科学的信息刺激和控制,均是对大自然数十亿年辛勤积累的不恭不敬。
但是,大自然把应该积累的所有基本的响应条件,积累到了她不知道该称之为“何物”的人类身上之后,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响应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这就要看获得了自然界基本响应条件的动物们,其“后天”能否更多更自觉地去获得自我完善的响应机会了。
我们从上面的阶梯形状中看到:人类在没有自己发明的人工信息(比如语言)传递之前,他与动物种类中所能达到的顶级级别的响应条件应该大致均等。响应“物竞天择”信息刺激而争命夺食,和响应“劳动”的信息刺激而自觉劳动,这对灵长类动物来说,均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004年加注:据《读者》2004年18期《我怀着希望》的作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所记载:我研究黑猩猩已经40多年了,40多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坦桑尼亚戈布国家公园的丛林中与黑猩猩日夜厮守。我曾经注意到一个成年黑猩猩扯掉树上的树叶做成“工具”,然后用这一“工具”把白蚁从藏身洞里引出来。笔者判断:珍妮所发现的这种拥有“偶然性”人性巧合的黑猩猩劳动现象,很可能与珍妮的人性化举止有关,当然,更与黑猩猩和人类祖先有过同行的进化路程有关。)
可是很遗憾,为什么猩猩还是那个猩猩,猴子还是那群猴子,而人,却从它们的队伍中走出来,且越走越远呢 ?笔者所能想到的,依然是生活环境的信息刺激条件和某些愚蠢的DNA信息遗传方式,终止了一部分灵长类动物局部大脑进化步伐,使这些本来有条件进一步灵巧的动物,却在使用工具的很简单操作上,也成了它们的“尖端科研技术”。科学家确认:只有极少数聪慧的黑猩猩用大半生的努力甚至直到晚年才能“学会”上述简单的工具操作技能。(加注:据CCTV《人与自然》节目报道。)在这种前提下,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就显示出了灿烂的光辉。因为确实在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阶梯的攀登之后,只有人类响应了有目的有意识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劳动。
在劳动中,人类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改造了本身。其本身获得的进化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多数迟钝的响应条件发展成了灵敏细腻的响应条件。劳动使触觉灵敏,四肢反应更加灵活,十指神经链接中枢神经的感应度日益增强;响应劳动信息刺激就必须响应站立。站起来的人,为头部的灵活转动提供了条件,这又强化了感官器的响应条件,同时大脑被放在了很高贵的顶部,为大脑发育提供了方便。劳动扩大和深化了感觉知觉对各种信息的响应范围和程度,大脑神经元增多,促成人的响应条件得到综合改善,等等。
二是通过基本响应条件延伸出了新的响应条件。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感觉知觉形成模糊概念,创造了语言。语言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概念信息的响应条件形成。人对语言的响应能力也就是大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响应条件。这使人脑响应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是通过对精确概念信息的响应又延伸出了数不尽的响应条件。此后,人工信息(比如用碳素介质编码排序的文字符号等)的产出和制作,成为人类的日常生活,许多可传递的文化介质被发明被推出。人类对科学文化介质的传递与响应逐步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又反过来增进了人脑在思维领域和对精神生活的响应和追求。人的大脑更加发达了。
这一令人叹为奇迹的自我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未结束。如今,人类正在用电子等多种越来越小的介质,来实现各种精神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人工制作的介质传递环节已经深入到了物质世界的每个角落,信息刺激网络更加密集,人的响应能力还在继续延伸。
对个体来说,响应条件越多,大脑进化越快。对群体来说,响应条件越是优秀,这个物种或民族就越优秀。
我们一步一步接近了本书当初的议题,可是我们也正在接近一个哲学的核心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哲学?哲学的宗旨是什么?在这个敏感的问题面前,请先哲们推我一把,让我无畏地攀登哲学的珠穆朗玛峰!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