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一)
要从跟着老师走,转变为“跟着感觉走”。感觉是最杰出的艺术。
在各种认知活动中以下四种功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接收外界信息的感受区;加工整理感觉的储存区;对储存信息评估的思维判断区;用新思维组合各种信息的想象区。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所说:“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思成:
1、只有把书中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血液中才叫自己的。广义上说,只有把认知到的东西,融入血液中才叫自己的。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才叫有效果。
2概念是与时俱进的,是针对不同利益体的。不同的利益体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概念。概念的发展跟产生是思想的进步。当一种事物存在时,不把它概念化时就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存在。概念含糊因为没有真正认识此事物,能清楚客观的解释事物的人是聪明智慧的人。所以,只有自己定义的概念才是真正唯我所用的。
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二)
第二、误区——博览群书,多多益善。对策——精品读书战略!
“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铺天盖地的资讯大潮,要头脑清醒,正视自己,面对现实,
仅就博览群书自身而言,本来应该是件好事,可以获得较广的知识。鲁迅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位人才,尤其是全才,就要让自己的知识既要广又要深,在自己专业周围建立一层一层向外扩展的冲击波,向着主攻方向展开拓宽与拓深的专攻、深究和细研。
问题是形势发展变化了,要博览群书实际上也做不到。这就要正确处理好广博与精深的关系。
思成:博览于精览关系的处理!专则精,泛则博。博曰广渗,精至深微。就是对待学问的态度。全部精读,精力和时间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钻研的东西要精读,分我们80%以上的精力,另20%用于钻研知识的辐射辅助知识的学习。
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三)
第三、误区——学习痛苦不堪。对策——方法是最好的老师!
人人皆知进故宫要先找门,可面对进入知识的宫殿、学习的宫殿却不知道把“找门”放在第一位,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最大的误区!
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今天教育的内容百份之八十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科学方法论者迪卡儿
想要学习而不知学习策略的人叫文盲。
——世界级学者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作者)
西方从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到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再到超三论(宇宙论、脑能论、基因论)。关于方法论的研究,已成为西方科学哲学的主体。
在中国,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语出惊人:“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所以说学有方法,但学无定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要记忆小数点后30位数字,没有方法的人,记忆起来就太痛苦了,勉强记下来,也记不长久;而掌握了方法,人人都很容易就能记住,这个方法就是谐音故事:
3、141592653589793235462643388279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
把酒吃,酒杀尔。
杀不死,遛尔遛死。
扇扇刮,刮尔吃酒。
思成:“方法论”这个智慧得名词,理清我很多思路。当一种事物存在时,不给他以概念化时就是没有认识到他的存在。
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四)
第四、误区——以学为主。对策——学•习•用!
学习应该是一个“学——习——用”的完整过程。
学·习·用并重——这是我们突破这一误区的根本对策!为什么要习?习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习,两者是一个统一体,没有学就谈不上习,没有习,学就没有意义可言。学是为了用,以用促学,不用则等于白学,也等于没习,白费力气,用是最根本的目的和终极目的,也是学的最后归宿。
思成:获取知识叫做“学”;
长期重复一种程序,以期让自己获得某种技能叫“习”
“用”即将技能表现成功能。用直接产生价值以此区别于“习”
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是“用”。要学以致用才能产生价值,才有效果。
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五)
第五、误区——自学成才。对策——“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要以人为本,决不能形成封闭式特性,应该善于拜师求教。根据研究,在世界上3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中,其中有一半以上有名师指引,没有名师指引的诺贝尔奖得主要比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多7倍左右。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目的是看看别人的研究思路,帮助自己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走出封闭的圈子,虚心向他人学习,最好能够经常性的或者是较为固定的接受指导,而不是在学习时盲目乱抓乱撞。
求教的过程,也就是借力发力的过程,即用他人的智力来有效地帮助自己
思成:重视向权威请教。
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六)
第六误区—文章有章,论文无文。对策—纵横皆文章,经纬总关情!
创新是文章永恒的生命力。
事实证明,那些太讲究章法的文体,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违反了人类思维的自然规律,自然难以生存下去,这样的章法不仅对写文章无益,而且有害。
有些人
写文章的时候,顾东顾西,笔墨未下,禁锢已成。
我们说,文章应该是无章的,是指文章不局限于某些章法,但也要尊重某些基本的写作规律,那种没有基本写作概念和规范的文章,根本就不成其为文章。而真正好的文章,则进入了一种无章法可言的境界。谁达到了这种境界,则纵横捭阖(bai<he/开合)皆为文,天地山水都成章。也就是哲学范畴上的无我而我的境界,这里的“我”就是文章中的章。
虽然论文主要反应的是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有着严谨、缜密的规律,但它仍然有文采发挥的空间。
一步上乘的论文或论著,既要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又要在表述上表现充分,这样才能更好的反应其成果。那种悔涩难懂的论文和论著,让人望而生畏,人们不愿去读,怎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呢?
写文章和写论文,犹如练武功,武功高明的人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里里外外、一招一式皆精彩。哪里还有什么章法、框框与条条。如果文章有章有法,或太讲究章法,那根本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八股式套出来的,不可能是上乘之作。就是说,文章进入无章而章的境界,这是写作人士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如果论文或论著有论无文,就一定会干干巴巴,拒人千里之外。当然,不是说这种论文或论著完全不可以,问题是它们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可能有人会说论文是给少数专业人士看的,有没有“文”并不重要,只要有人能看得懂就行了。其实任何作品只要写出来,就是为了进入知识的大循环,许多人看不懂,或不愿看,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循环”呢?要么就不写,写出来就是让人看的,阅读人士的面过于狭小,则不利于传播,自然违背了著作者的原意和初衷,也是对学术成果的无形浪费。更不要说那种过于艰涩的论文或论著,根本就没有发表和出版的机会,造成对科学研究的损失,十分可惜。而好的论文或论著则是有理有据、有论有文的佳作。
思成:合情合理即章法就能进入无章而章的境界。
全脑学习—学习的十大误区及其对策(八)
第八误区——知识就是力量。对策——知识•智慧•能力!
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学习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自身谈不上什么力量,只有人们在大脑中加工知识,经过思维的升华,变成自己的智慧,进而通过自己的外化,成为能力,这时候才能产生力量。
任何一位伟人,他们都是善于学习、善于超越、善于创新的天才。卓越的方法让他们成为时代的卓越伟人。没有这些方法创造的成就,他们又能怎样、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力量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即实力。
:爱迪生从事科学发明的时候,总是围绕着所要发明的主题展开广泛地资料搜集,而且搜集的越充分,对他的帮助就越大,他搜集到这些资料之后,连续不断地忘我吞食,尽可能的吃下去加以消化,然后再脑海中展开复杂而深刻的多种思维,让它们围绕着他发明的目标进行天才的发挥,这是爱迪生获得1900多件创造发明的重要手段。仅靠这些还不够,他还常常依靠伙伴们的精诚合作及与相关人士协作,更重要的是他不怕失败,他敢于藐视失败,并最后打倒失败。他在发明蓄电池的试验过程中,失败了上万次,但他仍然没有气馁,他的好朋友试图安慰他,但是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能运作的方式”。他依然坚持试验下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发明了蓄电池。直到今天,这项技术仍然发出它灿烂的光芒。就是说,爱迪生所使用的知识平台,只有在他及合作伙伴们的智慧汇集起来,多种能力形成合力,加上反复研究、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思成:行动就是力量。行动才是真正的力量,你才高八斗,你运筹帷幄,有济世之才,不行动==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