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充分开放与自由选择的时代,尽管现在职业的选择似乎有些难度,但只要你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进行了认真准备之后,一定会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的。然而,适合永远是相对的,在很多情况下,最初可能是比较适合的,但工作了一段之后,也许是自身的能力提高了,眼界更加开阔了,原来很满意的职业渐渐地觉得不那么如意了。立马换个职业吧,风险大了些,毕竟没干过的工作有些生疏,于是就尝试业余兼职,试着搞个第二职业,一旦找到了感觉,有了比较直接的现实体验,自信心自然就增强了。很可能,第二职业很快就登堂入室,成为了第一职业的明智选择。
在网上看到,第二职业又被人称为是“第二人生”了。想来也有道理,职场如人生嘛,第二份职业当然就算是第二人生了呀。加拿大有个小伙子,花费一年时间来尝试50多种不同的工作,他尝试过电视演员、媒体记者、电台主持、餐厅员工、奶牛场工人、瑜伽教练等五花八门的职业,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停留一周,小有收获后又奔赴下一个岗位。有人说他是胡闹,有人说这样很好玩。而他自己,只是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判断自己到底最适合从事哪种行业,同时为慈善组织募捐资金。暂且不论他这50多份工作机会是如何获得的,单就其在一年的时间里,频繁更换了如此多的职业,其心理素养及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性就绝非一般人所能相比了。显然,这是个过于极端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当自己感到现有的职业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工作时的快乐感觉明显在弱化的时候,考虑适当地从事一下别样的职业,在一个新的职业中找找快乐的感觉,认识一下自身的潜能,显然是个对自己职业人生负责的明智之举啊。
有人曾经将人生比喻为一次漫长的旅行,如果我们由于惯有的惰性,很少或根本不去自觉地享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旅行总是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那该是一件多么乏味的事情啊。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也是人类无法完全认知的一个神秘领域。而人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也只有在环境的不断变换中,通过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而使认识不断得以深化。因此,一个在职场中能够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并能够很好体验到职业乐趣和快感的人,一定是一个充分行使自己职业自由选择权利的人。很难设想一个在自己不喜欢或并非特别擅长的职位中工作的人,能够取得杰出的职业成就。记得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曾经兴起过一轮热闹的各路精英下海潮。在那些人中,有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也的确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企业家及商界精英人士。尽管有些人后来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商场的环境,对以前的选择做了修正,又重新上岸了,依然为官、做学问去了。但这一轮空前的选择浪潮,却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重重的印记。这个主动进行的职业新选择,的确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轨迹,也使社会范围内的人尽其才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即便这个选择对于那些后来又“上岸”的重操旧业者说来,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段经历从反面印证了他更加适合在原有的职业轨迹上续写新的篇章,从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更有利于其赢得职业更加辉煌的前景。
也许,经常考虑变换职业与安心本职的敬业精神是一对矛盾,我也的确不赞成年轻人总是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以前曾经长期倡导“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现在还值得提倡吗?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职场中人,职业精神当然是必须的,在岗一天,当然应该努力履行好岗位职责一天。但这种敬业精神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的进取精神并不矛盾,我也并不赞成那种把员工考虑另谋职业就偏激地看作是轻浮或背叛。只要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希望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业的愿望就是应该得到尊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明智的做法就是:高兴地结束同事关系,快乐地成为朋友关系。那种与跳槽员工水火不相容的状况,对人对己都是没有一点儿好处的。毕竟人家在你这里共事过一段,这样绝情未免有些令人心寒,尤其对其他员工的心理影响也许会是很负面,这就有些太不明智了。当然培养一名员工不容易,企业要为此付出不小的成本,因此如果企业内就具备较大的选择空间,企业不妨经常主动地为员工进行适当的岗位调换,从而既做到企业层面的人尽其才,又能使员工个人的职业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掘,岂不一举两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