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尕面片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尕面片的文化慢慢被人们遗忘。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据老人们说,面片原来是长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广人稀,草原辽阔,交通不便,过去汉、回、藏各民族之间相互来往,奔走于农牧区之间,路途遥远,中途很少有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后,日落天黑时往往经常借水草一隅扎起帐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锅,不用案板、切刀、擀面杖等炊具,只要有个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长条形,压平,拉长后,再捏扁揪断成小面片入锅,一锅晚餐就到口了,这种长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简单、省时省事的特点,充饥及时,干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乐,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锅,先煮羊肉,后揪面片,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锅羊肉尕面片”。
面片是青海人的家常便饭,有一系列风俗讲究。如果是男方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如端上面片,男方家就不用再说了,说明自己“惨遇”拒绝,因为面片是揪短了的;如果上了长长的拉条,则表示婚姻可成。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谁家如果表示同意而端上了面片,则要被笑话。有远方或尊贵的客人来家里,一定不能下面片,否则会失敬伤客;家人要出远门,有的人家专门揪面片送行,预祝出门人办事利落,马到成功。青海花儿和一些民间谚语中都包含着不少关于尕面片的故事,但现在,对尕面片的文化了解的人已寥寥无已,这是尕面片文化的一种悲哀。
早在1984年,莫家街开了青海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家青海面片馆,开这家面片馆的就是曾经被称之为“面片王”的李秀英,20年过去了,李秀英面片馆依然开在莫家街,但与昔日不同的是,热闹的场景没有了,“面片王”的声誉也被人们淡忘了。
据李秀英回忆,1984年她想开一家酿皮店,到工商部门注册时,一位工商人员建议她开一家面片馆,当时西宁还没有面片馆,于是她试着在莫家街开起了第一家面片馆,刚开始时,面片馆仅是一间6平方米左右的铁皮房做店铺,名称为“青海风味尕面片”,面片馆开起来后生意特别火,当时大碗面片只有0.35元,小碗0.3元,1985年李秀英将面片馆搬到了面积较大的平房里。1985年至1993年间,是李秀英面片馆最辉煌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外地游客来青海时都会来尝尝李秀英的面片,中央电视台也曾对李秀英的青海风味尕面片作过报道。1988年,李秀英被称之为“面片王”,但从1993年开始,生意变得越来越不景气,再也没出现过昔日的辉煌,李秀英说,她为了做好面片下了很大功夫,但收入一直上不去,去年停业了一年。
为什么昔日的“面片王”竟沦落到了这种地步?李秀英说:“八十年代,人们都讲究实惠,面片成为青海人的主食,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吃面片的人少了,现在吃青海尕面片的人主要是外来旅游者、打工者和学生。”
尕面片是青海风味小吃,外地人来青海时都会尝尝尕面片,而且都赞不绝口,这种美食在青海才能吃到,但青海尕面片馆为何在外地很难开起来呢?
兰州牛肉面、四川火锅、杭州小笼包、西安羊肉泡馍不但可以在它们的发源地吃到,而且在每一个城市都能吃到。兰州牛肉面,不仅在全国拉出了名,而且还拉出了一个年产值近7亿元的大产业。据调查,兰州居民每周平均吃牛肉面的次数为3.25次,外地人在兰人员每周要吃牛肉面3.44次。在兰州,人们每年光吃牛肉面至少花掉3.6亿元。青海尕面片不仅在风味上还是在地方特色的名气上都不亚于兰州牛肉面,但为何青海尕面片的处境无法改变呢?李秀英说:“尕面片是所有面食中做起来最费劲的一种,操作程序复杂,做起来所花时间长,很多客人等不及,另外,尕面片宣传不到位也是走不出青海的重要原因。”马忠美食城总经理马成云介绍:“青海正宗尕面片的特点是面精、光滑、软,但现在青海尕面片的做法和味道都乱了,西宁保持正宗的仅剩几家,面片难以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在面片上发不了大财,做面片费时间,成本高,劳动强度不能和收入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一位牛肉面师傅一分钟可以拉五碗牛肉面,但一位下面片的师傅下一碗面片至少需要五分钟。”做面片成本大,利润小是人们不能在面片上发财的主要原因。
八十年代,人们都在追求实惠,在饮食中除了味好要注重吃饱,所以面片的销售格外火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饮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青海人的家常饭——尕面片难闯天下。
青海尕面片为何难“闯天下 ”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