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天津西沽


人杰地灵的天津西沽 

——《西沽:一个运河村落的前世今生》序言 

谭汝为

 

 (一) 

穆森、朱起鹏两位青年学者精心撰著的《西沽:一个运河村落的前世今生》,作为“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天津记忆丛书”之一,即将出版。这是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年多来,作者收集了关于西沽的大量的历史素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研讨。这部书将作为“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天津论坛”的馈赠礼品之一,向全国专家学者推介西沽,旨在发出呼吁——保护西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精神的文化聚落,以弘扬历史文化遗产。

天津的别名就是“津沽”。此名源于天津七十二沽。天津地区为九河下梢,号称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实“七十二”并非确数,只是泛称而已。所谓“津”,就是渡口;所谓“沽”,就是傍水之聚落。天津在历史上曾名“直沽”,母亲河——海河又称“沽河”“沽水”,可见“津”与“沽”之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地望为“沽上”,如果说津门十景“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那么,“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商务印书馆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十二沽,河北水名,今在天津者二十一沽,曰丁字沽、东沽、西沽、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塘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二十一沽,从西潞河名也。余者皆在宝坻、宁河两县境。”天津带“沽”字的地名数量很多,例如区名有“塘沽”“汉沽”,市区街道办事处、郊县镇一级的地名中,就有“大沽”“大直沽”“西沽”“丁字沽”“咸水沽”“葛沽”等,达10个之多。

七十二沽中又以“三沽”,即直沽、丁字沽、西沽之历史为最悠久,故亦有以“三沽”称天津者。西沽,距天津老城厢西北四里,位于子牙河入北运河处。即位于今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其得名理据是:相传明初建村,北运河时称沽河,因其地处沽河之西,故名“西沽”也。

西沽聚落形成的历史背景是:元朝定都北京,为推进南北交通漕运,西潞水(今北运河)成为天津通往大都的必经之路。西沽一带成为南北漕运的重要枢纽,并在此设码头、粮栈及派驻军队守护。

    明朝初期,燕王扫北,南方江浙等地漕运者开始移民定居西沽,成为该地首批居民。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津兵备道造渡船,并在西沽等七地设渡口,成为天津地区最早一批官渡。而后沿河一带居民逐渐增多。这标志着:西沽聚落业已形成。

红桥地界是天津这座城市的发祥地。去年3月,我在博客上刊发了《老红桥地区:天津繁荣的发祥地——答天津电视台“前沿地产”记者问》。西沽地区在历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区片,老穆和他的朋友们对西沽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和系统深入研究,独具只眼,意义非凡!

    《西沽—— 一个运河村落的前世今生》从历史沿革、漕运盐业、火柴产业、宗教寺庙、民俗事像、教育学堂、名人古迹、社团会馆、民间传说等方面,对西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切实而生动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历史长卷。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史料翔实典型,文笔朴实流畅,且饱含深情挚意。读者诸君自可概览细读,从中获益。在此不一一赘谈。

(二)

我和穆森先生是在博客上相识的。他的博客名曰“老穆草堂”。我每天都上网阅读,每有感慨辄写评论,相互切磋策应,成为以博文相知的好友。其文史功底深厚,文笔老辣,文风淳朴,令我佩服。原以为“老穆”是一位治学严谨,功力深厚的学界老先生,颇以缘悭一面为憾。及至与天津众博友在辽宁路燕春楼雅集相唔,乃大为惊诧——方知“老穆”乃玉树临风之翩翩少年也! 

后交往甚密,得知穆森先生是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他和团队同仁对天津市的文物及建筑遗产开展抢救式的普查,抢救式的保护。天津是一座万国建筑博览馆,建筑遗产中西交融,十分丰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济互补,这项事业任重道远,大有作为;这项工作,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尊重历史,无愧前人;垂范后昆,功德无量!

当得知以穆森、朱起鹏先生等为骨干的“天津市建筑遗产志愿者团队”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贡献奖”时,津沽博友深受鼓舞,欢呼雀跃!我在博客评论中写道:“你们为天津人民争光添彩,辛苦啦!向你们学习、致敬!做你们的坚强后盾!希望天津市各级政府,尤其是各家主管部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奋起直追,多做实事,做尊重、重视、维护、支持文保的促进派。”老穆、朱起鹏等先生以高度的公民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无私无畏的执着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天动地,确实令人钦敬!

我在《天津地名文化》曾提出“地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的观点。读了老穆几十篇关于天津建筑遗产保护的博文,深感挖掘探研“建筑背后隐藏着的历史文化”之重要,之艰难。我们期待老穆和他的团队推出更多研究成果,做出更多的贡献。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后波让前波。”看到年轻学者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拳拳忠心和烁烁业绩,我感到十分钦敬和感佩!我曾在老穆草堂的博客上发表一篇四言打油诗评论,兹录于此作为序文的结尾:

壮哉老穆!遗产保护。走遍津门,心无旁骛。

寻根探源,辛劳奔赴。无私无畏,拨云驱雾。

涓流汇海,壮大队伍。致力文保,正气建树。

老穆义举,令我仰慕。弘扬传统,君乃砥柱!

 

20081025凌晨写于津沽寸草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