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工荒”几个关键性学术问题之我见(原创)


  

  关于“民工荒”几个关键性学术问题之我见(原创)

  ---试与谌新民等先生商榷

  价值中国环球资讯网 专栏作家陈绪国

  

  去年以来,许多新闻媒体包括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报道东莞市“民工荒”的新闻后,有关专家学者在探讨民工荒问题上,发表了很多中肯的见解与文章,具有前卫性和指导性意义。

  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商榷,涉及到关键性学术问题时,不能讳疾忌医。主观臆断地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说成是局部性问题,这就构成了学术上的重大分歧。

  所谓“民工荒”,简单地讲,就是某一地区在用人单位招工过程中,普遍感到招收不到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主要是民工,而且主要因为劳资双方矛盾加剧、频繁流失人才所形成的长时间的、连锁性的“招民工难”问题。

  这就是说,民工荒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社会现象,不是单一的企业或单一的地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的、企业的和择业者三方面。外因上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内因上主要是劳资双方矛盾加剧引起的;而且频繁流失人才,又多次性、连月性的招收不到民工,就形成“民工荒”。

  <<共鸣>>杂志2005年1月号刊登的<<专家求解“民工荒”>>一文中,以谌新民先生为代表发表的学术见解中,有些观点似乎很欠推敲。先看原文:

  我认为,目前所谓的“民工荒”现象,一是它源于改革开放20年来市场机制自行运行的结果……四是这种“荒”,是在农村收入相对利好的情况下相对于民工长期以来收入水平的返流,并非是在沿海地区就业没有了吸引力。可见,所谓“民工荒”现象,实际上就是一定时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农民工这一特定劳动者群体供求失衡的形象概括,是在既定工资水平条件下初级劳动力的供给减少,是局部的暂时的结构性供求失衡。,是对劳动力市场关系的一种反映,它不同于历次经济大起大落对农民的强制遣返,也不是珠三角经济“泡沫”的结果。二是它只在局部地区或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出来的短期供求平衡,就全国整体而言,并不存在所谓的“民工荒”问题。三是这次“民工荒”不是总量的“荒”,而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衡。从经济区域看,在全国经济大局中,像广州、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且经济转型(升级)比较成功的城市并非存在“民工荒”。从产业类型来看,所谓“民工荒”也主要表现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中。从劳动者素质来看,“民工荒”与经济转型过程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性质是不同的经济含义。

  以上观点,看起来好像天衣天缝,顺理成章,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值得商榷。

  一、这次民工荒,确实是总量上的“荒”,是全国范围内不同程度发生的事情。不仅东莞有,广州、深圳、上海有,而且至少波及我国的三大经济圈范围之内。

  2004年的民工荒,不说全国可能发生,至少在我国三大经济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不同程度的发生过。

  2004年,有三大事件对于农民工产生巨大影响。它们是:

  第一,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1号文件”,仅中央财政(未包括地方财政)就拿出了205亿元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超过了100亿元。2004年中国粮食增产4.5%,农民收入增加11.4,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1元(参考《2003—2004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第17页)。就是说,全国农民每人每月平均收入结余243元。

  例如,一个农民工在广州市打工,只有在达到每月收入843元,才能够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够相当。如果每月收入1000元,可以稍微超过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但是,有一个条件,如果工作时间太长、压力太大,民工们也还是会离岗而去。

  先试算一下农民工在广州市每月的平均开销:伙食费300/月,房租水电费150元/月,衣着洗理费50元/月,交通费(含探亲)50元/月,证照零花钱50元/月,每月共付出600元。如果每月收入刚达到843元这个等级,也不过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持平。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才算比一般的在家种田强一点。

  仔细一想,广州市政府制定的684元最低工资标准,不是警戒标准;实际上,最低工资标准应当在843这个位置上。而去年,广州市职工平均工资达31000元,高出7716元最低工资标准23284元,大约是最低工资标准的4倍。然而,许多企业,连最低工资标准都没有达到,民工们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当然会出现民工返潮与民工荒现象。

  中央文件1号文件是一个天平,利害关系的一方,倾向于务农,而并不确保打工。从面上来看,对于全国农民的从业导向不谛是一个重大影响。从作用范围来说,至少对于全国的三大经济圈有很大影响。

  第二,2003—2004年棉油价格的骤升骤降,对于三大经济圈的经济运行和用工形势有巨大影响。

  据《服饰商情》报报道,2004年棉价暴涨暴跌,自上年10月份以来,由13200元/吨涨到18500元/吨,涨幅高达40%。去年3月份以来,又急剧下跌,降至11000元/吨;油价大起大落,从56美分的高位跌至目前的42美分(《服饰商情》2005年1月10日B11版)。受棉油价格影响,纺织服装业开开停停,停停开开,荒民工与民工荒交替进行,平时荒民工,急时民工荒。

  纺织服装业又是用民工最多的行业。纺织业有从业人数1384万人,其中,三大经济圈从业人数大约有900万人。纺织从业人数分别约占全国流动人口1.4亿的9.99%和6.42%(中国服饰报2004年12月17日A8版),分别占2004年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8009万人的17.28%和11.24%。服装行业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都有,遍布全国城乡各地,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估计有2500万从业人员,主要的也是集中在三大经济圈之内。

  对原材料依赖性很强的广州、深圳、上海,纺织服装业受棉油价格冲击最大。而且,产棉、蚕、麻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厂星罗棋布,自行吸收了大量的民工。

  我是一间广告公司的外勤人员,每天上门为客户服务,最多时一天访问的客户达18家,对客户的情况有的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且,我公司70%的广告单是招聘广告,也说明“人才荒”、“民工荒”绝非是去年始,也绝非去年终。这些“荒”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只不过过去称之为“人才短缺”、“招工难”而已。

  但是,说民工荒“是改革开放20年来市场机制自行运行的结果”、是局部的“短期供求平衡(或者应当说是‘失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结构性供求失衡”,不是很准确。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劳动力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局部偶然发生,也可以普遍性地、大范围地发生;它可以暂时性地发生,也可以间歇性、有规则性地发生。

  去年,2月7日这一天,我公司接受招聘广告客户89个;10月8日又向报刊投放招聘广告95个。而在平时,每天只收到十几个单。以广州日报为例,平时的求职广场广告为4—8版,而在年初2月9日这天就刊登了64版,10月11日刊登72版。这就说明,人才荒、民工荒,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季节性的规律。从表面上说,这个季节性规律是与民工农忙季节相对应、与用人单位争夺大中专毕业生相对应、与春节、国庆节相对应,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个地区若干个行业同时出现了人才大缺口,甚至于是出现了“人才荒”包括“民工荒”。

  广州市的服装厂数以万计,主要集中在康乐村、五凤村、瑞宝村一带,所到之处,工厂的前前后后都可以看到红色的标语牌:“诚聘”、“招聘”、“急聘”。这种现象,并非从去年开始的,往年也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去年更加盛行罢了。

  第三,去年还有一个极为利好的消息,是美国、欧盟宣布从2005年开始,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这对于中国长期疲软的纺织服装业,注入了兴奋剂。同时,人才的区域性行业性竞争的状态严重地凸现出来了。

  早在去年年初,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大好消息不胫而走。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民工们的可选择道路有三条:第一条路,回家乡种(收)棉花。2003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20%,总产487万吨,纱产量983.58万吨,比上年增长15.72%,布产量374.64亿米,比上年的322亿米增长16.2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3—2004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第17、256、259页)。预计去年我国棉花产量达到620万吨,比上年增加10%。而棉花总需求量达到790万吨,供求缺口达170万吨(服饰商情2005年1月10日B19版)。

  如湖北省平均每亩棉花产量76公斤,种棉花的收入在836—1406元之间,这还不算棉籽油、棉花杆(可制造人造纤维板)的经济收入。换言之,一个民工如果在广州市打工一年(按平均每月684元计)可节省1008元计,大至相当于甚至低于一个农民在家乡种一亩棉花的纯收入。

  第二条路,回乡镇企业打工。一个民工回家乡乡镇企业打工,当纺织工人,月收入700—900元,而且食宿条件比广州好多了,有职工宿舍,一个月的伙食费100元足够。离家近的,可天天在家吃住,还可以相夫教子,尽享天伦之乐。这哪一点比跨省越市的打工差?虽然能够在家乡纺织厂打工的占少数,但各地区加起来的人数就多了。许多年轻人,在广州服装厂干个一年半载,略微懂得一点裁剪、缝纫,就可以回家乡开个小厂小店,跳槽回乡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第三条路,选择继续在广州市打工。服装厂天天物色打工者,打工者也可以分分钟选择好点的厂家。

  服装行业是1000个行业中最不稳定的,民工荒最为厉害的行业。珠三角、长三角、环三角是这样,全国都是这样,而且历来如此。就是说,民工荒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存在,只不过暴露的情形和影响程度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同而爆发的程度不同而已。

  上述列举的三大事件,第一件标示着对于全国农民的务业方向产生巨大影响,出门打工以后又回乡种田的民工不在少数;第二件、第三件标示着使用民工最多的行业—纺织服装业,既受棉花价格暴涨暴跌形势的影响,也受出口形势大好消息的影响,这至少在产棉麻丝区域、服装加工出口区域引起劳动力聚然紧张,尤其是对于原料依赖性很强的广州、深圳、上海出现民工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民工荒”。

  自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有的新闻媒体披露人才缺口数字是:东莞30万,深圳50万,武汉50万人等等。怎么能说民工荒是“局部地区”的、“不是总量的‘荒’”?怎么能说一个城市(东莞)有,广州、深圳、上海就没有?再说,东莞同广州、深圳,同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板块之中,为什么东莞闹民工荒,广州、深圳就不会闹民工荒?

  二、“民工荒”的起因,是由于经济转型(升级)不成功的城市?是“主要表现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中”吗?是“只在局部地区或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出的短期供求平衡”吗?

  首先,什么叫做经济转型、升级?所谓经济转型、升级成功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呢?

  广州、深圳与东莞同属于外源性经济区,外向性经贸合作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至关因素;上海是亚外源性经济区,外向型经贸合作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使将一、二、三产业全部颠倒“调整”个够,即使将所有不行的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关停并转,就能够说是“经济转型”?为什么上述三大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东莞就不成功?真是咄咄怪事!

  最近,广东省社科院公布了《2004年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广东省综合竞争力居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之后,在全国排名第6位,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是:珠三角地区:1深圳,2广州,3珠海,4东莞,5佛山,6惠州,7中山,8江门;周边地区:1阳江,2茂名,3韶关,4潮州,5肇庆,6汕尾,7梅州,8揭阳,9湛江,10汕头,11清远,12云浮,13河源。这就是说,东莞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4位。比东莞强的有3 个,比东莞差的有17个,难道说,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前有头,后有尾,惟独只有东莞没有经济转型、升级,或者是转型、升级不成功,因此就爆发了“民工荒”?

  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报告中有段论述是:“外源型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高度集聚,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但我们发现,该地区的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并不比其它地区高多少,更不能由此推断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上资料,见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版2004年12月31日第十八版)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工业化没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谈不上“经济转型”,更谈不上经济转型“成功”,整个珠三角8大城市都是如此,其它13个地级市也是如此。

  再说,假设,广州、深圳、上海真的是经济转型成功了,谁能担保就可以免除“民工荒”了吗?

  再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民工荒”是发生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中”?“民工荒”的发生范围仅仅局限在这些所谓的“加工工业”中吗?

  “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一个高频率的词语,但究竟什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我弄不懂。譬如,服装行业,所需要的工人确实多,但你能断定这个行业一定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吗?我看过广州市数十家服装厂,无一例外地都是采用电动缝纫机操作的,绣花厂都是采电脑自动绣花机。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国,据《服饰商情》报报道,2003我国缝纫机生产总量约169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而且,我国连价值400万元的智能缝纫机也有生产、销售。在产业变革过程中,有的行业几乎分不清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了。所以,某些经济学的名词,到一定时间要修改了。

  一般情形下,“民工荒”就是由“荒民工”引起的。一个企业的工业自动化水平再高,然而,经常开工不足,民工们基本的劳动工资、福利待遇和人格人权得不到保障,这样荒民工的结果,难道不会产生民工荒吗?

  服装行业是“传统”了点,电子行业并不传统,皮具行业也还是近20年来新兴的嘛。还有某些服务行业、中介行业,更是“新兴一族”呢。

  既然“民工荒”去年被正式命名提了出来,劳动经济学又翻出了新的一页。所有关心“民工荒”的人都责无旁贷。

  如果说,劳动力市场经济规律能够起作用,那么,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区、什么企业随时随地都有爆发民工荒的可能。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依我看,2004年的“民工荒”,从行业分布来看,有服装、纺织、皮具、电子,甚至于连化妆品、保险、广告、餐饮酒店、桑拿沐足等许多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民工荒。

  化妆品、保险、广告这三大行业,一向被认为“暴利”行业,或者被称之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广告行业,这个一度孕育过许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行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民工荒”。

  我所在的广告公司里,本身是卖广告的,自己公司一年在报纸上登招聘广告5—8次,招业务员、收款员、甚至连电脑设计的打字员也经常招。而且,绝大多数是来自外省农村的。当然,也包括从农村来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

  如果我将农村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称为“民工”,可能许多人不同意。这些毕业生,自小是亦学亦农的,大中专毕业了,户口还在农村。在私营公司里打工,户口、组织、人事、劳动关系是“四不管”的。当然,还有底薪不管、吃住不管、劳动福利保障不管等都不管。这跟农民工有什么两样呢?而广义上的“民工”,就是所有正式工以外的临时工。在这里,不管是博士生、硕士生,还是中学生、小学生,也不管你以前经历是怎样的,只要你会拉广告你就是“爷”,否则,你就是“孙子”。一个广告公司,一年招聘100名业务员,能留住10个,就算不错了。

  保险公司招工,一招就是好几十人,过不了多久,又开始招人。几乎每个保险公司是这样。当然,城市里其中多数人不是民工。在乡镇一级保险分公司里,民工不在少数。

  在化妆品公司里,哪家公司民工多,哪家公司民工少,都不一定。但多数化妆品公司也是经常招工的。

  还有一类公司是展览公司,至于民工构成情况,也不一定清楚。许多展览公司也是经常招工的那种。

  这些公司,讲得体面一点,就是“人才荒”;讲得不体面,就是“民工荒”。实际上,“人才荒”与“民工荒”往往是并列存在的客观事实。所不同的是,这些公司不是刻意的去专门招民工,民工在公司里的构成不是一个衡定的数字,因此也往往被一般人所忽视。

  如果说,广义上的民工荒包括了“正式工”以外所有的打工人员,那么,这个队伍就更加庞大。现在,很多单位招工,不同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不办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不付住房公积金,什么工龄津贴、职务津贴、岗位津贴等等津贴,样样都没有,城市工与农民工没有什么两样。

  民工荒的产业分布,可能会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各个产业范围之内;人员分布,可能涉及到初级、中级、高级文化教育的各个层次之中。民工荒发生的原因,有体制上、结构上、经济上、经营上、民工劳动态度的原因,还有社会劳动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影响,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述。

  以上列举的这些公司,都是新兴的中介行业,不是传统的加工工业。兴起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年左右,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知识密集型企业,都说不清楚。至于餐饮酒店、桑拿沐足等服务行业,也谈不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酒店里,往往一个层楼一两个服务员,也谈不什么“密集”不密集,将酒店餐饮业定义为“什么型”的企业都很难,也没有那个必要。

  现在,一些人一谈起民工,就说人家素质低,没教养,要求人家拿出这个证、那个证才能上岗打工。其实,现在年轻人,一般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短期培训,能够胜任一般的工作。有些保险公司、广告公司、展览公司、化妆品公司招工时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那个必要吗?有些普通技术岗位,一开口要本科以上的,有那个必要吗?在某种场合下,“人才荒”可能就是从“荒人才”开始的,“民工荒”就是从“荒民工”开始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建筑业使用民工较多、工作强度较高、也经常遇见拖欠工资等不良现象,为什么没有人提起“民工荒”呢?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建筑业的民工荒也会发生,但是不多、不普遍。这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民工收入一般比较高,全部都包住(有的将食宿全包),一个月的房租水电费就省去几百元,纯收入相对看好。

  一般说来,“民工荒”是发生在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没有什么生活福利保障、无底薪的计件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单位里。不管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企业里,只要是这种情况,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民工荒”。

  因此,“民工荒”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没有必然关系,与是否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否加工工业、是否传统工业没有必然关系;更不可随意断定一个地区存在“民工荒”,其它地区就不会发生。更不能说“民工荒”纯粹是一种新闻炒作。如果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将可能会对于有关方面的决策产生误导,耽误大事情。

  

  

  

  原创作者:陈绪国 写作时间:2005年1月15—23日

  

  字数:约8000字   

  

  

  

  

  

  相关链接:

  

  陈绪国:珠三角"民工荒"的成因之初探

  

  请从以下网站或博客搜索:

  

  http://gzchengxuguo.blog.163.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http://gzchenxuguo.love.blog.163.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实名网站:价值中国-环球资讯-陈绪国-个人管理

  http://www.chinavalue.net/218258/Defalt.asps

  

  QQ:[email protected]

  

  手机:1302688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