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代和第二代民营企业家的部分代表)
编者按
世界上的事从来就是这样,有一开始因果规律就明显的,谓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有无心插柳之作。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二者皆有。
在商业领域,30年来,演绎出了一幕非公有经济的鲇鱼闯入公有经济池 塘的大戏,鲇鱼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终于在后16年修成正果。民营企业替代个体工商户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并列成为中国商业主角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始 于1992年的民营企业的真正成长,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具创业精神的国家之一。这距离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提出不过1年。
如果以创业时间划分,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中期以前创业,现在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一些甚至过了花甲之年;而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大多在此之 后创业,现在的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前者的代表有鲁冠球、吴仁宝、刘永好兄弟等;后者的代表有黄光裕、史玉柱、马云等人。
两代民营企业家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所选择的行业差异、思想观念的差异和企业家管理方法上的差异。
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多聚集于制造行业。他们一般都有着低微的出身和学历,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代人都经历过特殊的社会时期,受到传统思想与体制的双重束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艰难蜕变。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最先受益者,同时也抓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立足于低成本制造优势,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他们为解决就业 压力巨大的中国社会贡献了卓绝的贡献。但同时,由于处于产业末端,没有核心的竞争优势,加上自身管理基础和流程的薄弱、高级管理人才的极度短缺,这些民族 制造企业很难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而顺利实现全球化拓展的鲁冠球,是其中硕果仅存的佼佼者之一。
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大多从事的是服务流通和信息产业。他们一般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有的甚至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较少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接触更快、更全面。
他们的商业模式大多从西方国家直接复制过来,并和中国广阔的市场发生了化学反应,表现出了强劲、快迅的发展态势。如黄光裕的国美曾向日本的连锁零售业 取经,同时也模仿了沃尔玛、百思买等世界巨头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这种模仿和借鉴,同样体现于沈南鹏所创建的携程网和如家快捷酒店、江南春的分众传媒、 马云的阿里巴巴等。
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没有长年累月的原始资金积累过程,很多人是通过私募融资、海外上市等途径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然后通过不断做大企业市值,以并购等手段对行业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并巩固行业领袖的地位。比如国美在上市后,接连收购了永乐、大中、三联商社等。
因为市场方兴未艾,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所处的市场还有爆炸性增长的可能性,这让他们在未来有进一步快速壮大的机会。他们更有可能跻身于世界级企业之林。
由于从小深受共产主义教育,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表现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和强烈的责任心,对个人的物质享受基本上无欲无求。比如华西村的掌舵人吴仁宝,不 管外面如何风云变幻,他始终坚持他那一套“土办法”:在市场经济按劳分配基础上实现了劳动大众的共同富裕。华西村从当初的600多人和0.96平方公里面 积的一穷二白的小农村,发展到今天的5万多名村民和职工、35平方公里面积、年销售额400多亿元的大华西村。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更多地只是留存在人们的 憧憬中,而吴仁宝却让它在华西村这个小地方呈现出炫目的现实光彩。另外,横店集团的徐文荣,一直高举“社团经济”大旗,倡导“共创、共有、共富、共享”, 对“企业办社会”的理念坚持不懈。
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更崇尚自我、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这种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对企业股权的牢牢掌控。对社会慈善事业,他们会量力而行。他们更信奉商业规范、更尊崇股东利益。
在企业管理上,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更多相信“子承父业”,而对职业经理人大多嗤之以鼻、不愿轻易信任。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 经理人阶层,法律也尚不健全,致使许多家族企业无法相信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家人背叛的可能性比较小。于是,我们看到,鲁冠球选定的接 班人是自己的儿子鲁伟鼎,吴仁宝选的接班人是自己儿子吴协恩、周海红选的接班人也是自己儿子周耀庭……
他们相信不老的神话,在自己修筑的“神坛”上做起了“太上皇”。他们相信,只要自己还在,自己的“辖区”和“子民”就会持续享有公正与富足。
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对职业经理人趋之若鹜。他们更相信专业和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比如黄光裕得到陈晓这员帅才后,便放心地退居国美幕后,专心进行他的资 本运作去了,而早年家族企业氛围浓厚的国美,也随着几次大的管理层调整而逐渐淡化;马云更是挖来了原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卫哲,让这位具有世界五百强公司管理 经验的跨国人才负责自己的B2B业务。(文/张小平)
——原文载于2008年10月27日《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