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之五:体验“格林童话”新编


这里说的“格林童话”,并非那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格林童话”,而是我在一家台资企业的见闻——

这家台资企业的名称就叫“格林”,全称为“上海格林电子有限公司”,以生产螺丝为主导产业。“格林”的企业规模在大上海商界还排不上号,仅有千余员工,700多台机器,50余亩占地面积,在上海市区西北部嘉定区安亭镇先锋村的地界里,不过产量销量算是可观:日产10吨,各类螺丝精密度极高,销往世界各地,大都是订单产销,占据世界笔记本、手机等精密电子产品螺丝市场的份额达到50%以上,年产值逐年攀升,达到了5亿元左右。

这些和我这个身居北方小城的记者似乎没有多大干系。不过,因为“格林”的董事长徐先生和我的好友是同父兄弟,“格林”的生产高管王脉闳先生是我的好友和董事长的外甥,王先生又是和我们台儿庄紧邻的苏北铜山县利国镇人,那种乡情亲情千丝万缕,方圆左近的青年人慕名投奔前往打工,人数竟然达到了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乡情亲情还有收益的因素,这些员工特别珍爱“格林”珍爱岗位,一个个兢兢业业,积极上进,成了企业的重要支撑,员工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还有三金两险,生活补贴什么的,这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鲁南苏北地区农村乃至城镇来讲,基本赶得上甚至高出一个科级干部的收入水平了,所以劳资关系十分融洽。基于这一因素,引起了我的兴趣,就随着好友一行应邀过来采风了。

这次采风是名副其实的。逛上海,游周庄,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切磋书画技艺,日程总是满满当当。临别的前一天,我提出来参观企业,看看让我们牵挂的“格林”。身为生产高管的王先生欣然应允并陪同参观。他兴致勃勃地介绍了上面所叙述的那些内容,逐一展示了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生产工艺与流程,还有员工们的风采,感觉出生产工艺的先进、管理程序的严谨、员工精神风貌的昂扬向上,还有劳资情感的融洽。

王先生陪着我们参观的过程中,不时遇见我们的一个个小老乡。一个姓黄的小伙子,胖胖的,壮壮的,很阳光,在“格林”打工,结识了甘肃的打工妹,相处投缘,定了终身姻缘。女孩被叫来相见“婆家人”,很腼腆,也很大方,还让我们拍照捎回老家给奶奶汇报,我们很开心,更感到欣慰,正应了那句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走出家门天地宽!于是,我觉得这次采风的“格林童话”真的有了“童话”的色彩了呢。

 

 

在“格林”的生产线上,王先生拿给我看的半成品螺丝,比小米粒还小,有些“老眼昏花”的我,需要拉开距离才能辨清呢。

 

 

▲“格林”的螺丝生产全自动化。铁丝切割成螺丝坯子,在机器的转盘里转上几圈,流向下一道工艺。

 

 

▲ “格林”的螺丝出厂合格率要求100%,一粒粒地数数,检验的工序一点不可马虎。员工们一个个全神贯注。站在他们身后,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她们却浑然不觉。

 

 

▲ “格林”每天10吨的螺丝,就这样包装码好待运,明天就飞往世界各地了。

 

 

我们一行几人走马观花,因为新鲜,所以兴致盎然。

 

 

▲ “格林”员工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这里成了产业工人,一个个严守纪律,兢兢业业。下午5点,他们就这样办理交接班手续。

 

 

尽兴地挥毫泼墨,寄寓了我们对“格林”以及给予“格林”关注关照的地方领导的心意。

 

 

我在“格林”打工的小老乡,还有他的女友。我喜欢小老乡的高大威猛,更喜欢他那甘肃女友的腼腆与机灵。请朋友挥毫《双骏图》相赠,祝福他们。

 

 

告别上海之际,特意在格林公司门前留影纪念,让我心中的“格林童话”有所延续与承载。

 

 

写到这里,本次《上海印象》就暂时告一段落了,谢谢读者的喜欢。接下来的,该是《周庄纪行》了,给点期待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