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22章 《梦的解析》与人脑“初始响应积累”
弗洛伊德对“梦”有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其较为著名的著作之一《梦的解析》第9章、第17章等章节中,曾专门研究了“梦”的来源是什么?他用大量的梦例引证,所得到的认识可为笔者综合起来判断成人之梦所以“离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儿时经历过的意识模糊、并刺激感觉知觉深刻的映象记忆片段,在梦中被串联和组装;二是成年后正在渴求、正在感受的某种“愿望”推动了睡梦中的脑神经介质运动。
虽然,弗洛伊德没有明确阐述这样一种结论:成人们的现实渴求和愿望,常常可以在睡梦中保持脑神经介质运动的局部兴奋状态,并可随机激活儿时所经历的映象记忆片段,从而构成了梦醒过来难以说清的梦境。但是,他却很明确地告诉人们:“我坚信儿时的经验确是许多成人之梦的来源”,许多梦都是儿时经验“改装的”,当然,这种“改装”并不是“丝毫不变,完全重复”的改装。从这里,能够清楚看到弗洛伊德的唯物论立场。
今天,我们用“信息与响应”范畴则可以更准确地阐述:每一个人儿时所经历的意识模糊、并刺激感觉知觉深刻的映象记忆片段,凡是不能被后来在成人期以明确意识可予回顾的这些记忆积累,都应该被称作完成意识起源之前大脑中的“初始响应积累”。
由于上述部分记忆积累在当时是无意识中形成的,到后来,大脑产生了意识,而原有的无意识映象记忆如果没有得到来自感觉知觉针对外界信息的新的复合响应,那么,这些为数不多的“初始响应积累”就不能与此后有意识响应的清晰印象对应合并(或链接一种明确的概念意识),它是人脑生化结构中的零星记忆组合。当它们被在梦中随机激活或被随机串联、随机组装成梦境时,便成为人类长期以来认识自我的一种神秘现象和盲区。
上述理论判断还有另外两个现实意义:
其一,可从人类意识起源的哲学高度来提醒成年人,应高度重视那些“婴儿不宜”、“少儿不宜”的激烈映象和暴露映象,刺激婴幼儿的视听感觉,以避免构成婴幼儿不良的“初始响应积累”,从而埋下笼罩其人生和梦境的心理根源。《梦的解析》所举的梦例中,就有多处提到儿童的梦境中包含了成年人性生活的各种映象元素。在此,我们可以明确判断:这与婴儿期无意识进入大脑的视听感觉记忆积累有直接关系。
其二,我们从《梦的解析》中,认识到弗洛伊德是一位实事求是尊重人类梦境等客观现象的伟大科学家,他的探索为人类的科学与文明做了一件不亚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当时前所未有、到如今无出其右的开创性工作。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是一个已经掌握了科学提炼分析方法和科学概括方法的科学家。他对人类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人脑中既定的“无意识”现象。可他并没有发现人脑中既定的无意识现象是与无感觉或无意识的“初始响应积累”直接相关的,由此导致辩证唯物主义学者长期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判定为唯心主义。他的《梦的解析》是以大约200多个梦例分析为体例的,绝大多数读者读到它,将会产生神秘乐趣和类似于中国《易经》方法的机械释人、释梦的追求。《易经》和《梦的解析》一样,都用的是朴素方法论。
然而,笔者从《梦的解析》中则加深了对人类意识起源过程中有关“初始响应积累”的认识。弗洛伊德对梦境的态度是认真的,但其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很容易把唯物论功底不深的人引向神秘主义。笔者相信,只要依靠“信息与响应”的科学思维方法来研究弗洛伊德,就会对他的开创性探索既表示敬佩,也会产生超越《梦的解析》的科学智慧和新的发现。
总的讲,人脑“初始响应积累”可分为三大种类:
一是无感觉无意识地响应外界信息而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二是有感觉但意识模糊地响应外界信息而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三是有感觉有意识地响应外界信息而初始进入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脑神经功能。
第一类脑神经功能将为人脑的“无意识”反应状态奠定基础。第二类和第三类脑神经功能将为人脑的“意识”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对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和现代婴儿来说,其大脑的进化过程主要表现的是前两种记忆积累状况。对于已经完成了意识起源的人来说,初始响应积累则代表了人们意识到了某种从未接受过的感觉,以及没有感觉到、意识到的最新信息响应;对于有意识的人,上述三种脑神经功能的初始响应积累均存在。
现代人,如果是自己的大脑不曾通过感官有感知或无意识地响应了某种有害或有利的介质传递,同样会转为生化物质条件的脑内信息存储,同样也会产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如果是不曾感知的有利信息存储被自我激活,人就会表现出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天才素质”或特殊响应条件;如果是不曾感知的有害信息存储被自我激活,则可能又形成为自己也说不清的不良情绪、心理障碍或成为诱发基因癌变的潜在因素。
无意识心理现象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某些初始响应积累所形成的体内信息刺激不能得到自我有明确“概念”意识的现象,也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当然,对于已经完成了意识起源的人来说,多数初始响应积累都是有感知地进入大脑的,对首次感知的陌生映象或信息刺激,他们均能够通过原有的知识积累先做出某种感性判断,然后再通过进一步感知使意识得到深化。此时,即使是错误判断,只要是“阳光概念”也可避免无意识的不良情绪反应。(2008年加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人遭遇的挫折很多。于是就有大批学者强调“阳光心态”。说“幸福在哪里?就在自己心里。”“用阳光之心看待一切,一切都会充满阳光!”看起来,这好像是在弘扬唯心论。其实,包括讲述“阳光心态”的学者也未必知道,“阳光概念”在人脑中是一种独特的生化物质形态,它可以直接养护人的心理健康并促成长寿。本书其后将会揭开这一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共享的真理。当所有人——除精神失常者外,明白这一跨学科的共享道理后,将不用烦劳大批学者再为“阳光心态”而呐喊,人们会自觉选择“阳光概念”自我保护自己。哲学的进步,真的是亿万民众心灵和谐的福音。本书,还有多少潜在价值未被认识,作者不知道。只知道初稿不基于权威大前提的严格设定,只用辩证逻辑方法随心写出了20余万字,只有自己能看懂,别人看不懂;只知道经过每年一次新的阅读研究之后每次都感慨万千,不仅最初20万字难以推翻,还能激发更多新的发现,于是,再经过形式逻辑严密推考,演绎成了现在的接近50万字。)
可以肯定地说:人的脑髓(生化物质)是人体中极松散的组织结构。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结构间隙,对于脑生化微粒子来说则类似旷野一般,属于它们驰骋、漂浮和相互排序组合的自由领地。外界信息刺激可以随时激活体内脑内的生化介质,并通过联系各种神经路线的脑神经突触“写”进大脑。正如“电子”留在电脑磁盘上的排序和组合一样,生化介质也可以通过“写”在脑内的排序和组合来实现记忆存储。而且,这些生化记忆的排序和组合也像电子“写”在磁盘上一样,可以随时增加和改变“记录”状况。但不能被主观删除。
初始响应积累,应该是弗洛伊德发现人类“无意识”现象后,需要深入研究而没有被后人继续深入研究的有关人脑意识起源的课题。我们在这一节的探索中,可以基本上为弗洛伊德“意识与无意识”范畴奠定其应所具备科学方法的另一个新范畴,即“有感觉有意识响应信息与无感觉无意识响应信息”在人脑神经功能中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据本书已明确阐述的有关“信息”的定义:所有信息都是具备他方条件和对应链接条件的介质运动,都有能量刺激作用。然而,信息的刺激性只有达到感觉阈限,人们才能感觉到它。当信息通过遗传、辐射、超声波、紫外线等非感官感觉方式,或者在人们困顿熟睡状态下侵入大脑、激活了脑神经元的新的链接机制,我们便不能够清楚地感觉到意识到它对感官的刺激和对人脑知觉功能所增进或损害的脑神经功能,以及那些被改变的记忆存储状况。
人脑的反应功能和对外响应条件首先在“信息与响应”这一中间环节的丰富表现中,就已经决定了应包含“意识与无意识”两个方面,是“意识与无意识”构成的对立统一。当然,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还有“模糊意识”这种临界状态(弗洛伊德把模糊意识称之为“潜意识”)。但是,笔者认为,“模糊意识”也是“意识”。它可以在意识的范围内与“明确意识”构成对立统一,它不能与“无意识”混为一谈。
实验课题(NO:05)模糊意识与明确意识的关键区别在哪里?
对能够产生明确意识的现代人来说,他或许存在过的模糊意识,其与明确意识的关键区别在于:在有能力清晰表达概念判断时,却对自己所意识的内涵不能形成完全清楚的判断,尤其是在讲述过程中难免存在概念描述的混合性和不连贯性。我们常说的“痴人说梦”,即是一种意识处于模糊状态的表达。所有人,在梦境中涌现的“意识”都是模糊的。
深睡中的梦,醒来的回顾都模糊,且在清醒时刻自我描述梦境映象时,也均达不到有确切概念的判断程度。浅睡中的梦,之初也是模糊意识的涌现,当其梦中要求自己做出清楚判断时,若能使清晰意识涌现出来,他也同时从睡梦中醒来。因此,多数浅睡中的梦,醒来后能为梦者自己清楚描述。也可以说,真正处于沉睡中的人脑之梦,找不到清晰的概念判断。上述实验课题设计,接近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人可以实验一次。
必须指出,模糊意识不是没有意识,如果任何意识也没有,那些做梦的人们就会一个字也无描述,梦境就不可能成为“意识形态”的存在,既然知道有梦,即可认定梦中产生过模糊意识。人脑的模糊意识不只在梦中。
由于弗洛伊德是一个朴素的尊重客观现象的科学家,他不是一个自觉的唯物论者,更不是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论者,所以,他的有关人类意识三结构的划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其较大缺憾就是没有运用辩证逻辑分析,从而给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某些结论留下致命伤,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具体阐述。(2008年加注:据观察,当今知识界哲学方法论取向已经多元化,有的崇尚朴素方法论,级别低于客观唯心方法;有的崇尚机械论思维方法,无助创新却能在既定前提条件下纯熟演绎;有的崇尚主观唯心方法,创新动力十足却又难免脱离实际。许多人或许对其思维方法习惯并无自觉意识,但是,不论你认可什么,崇尚什么,也不论人的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在哲学面前,我们都是透明玻璃人,我们谁也藏不住那点“窃以为”,谁也逃不脱哲学方法论的定位。)
上述分析总起来看也就是:人的某些知觉功能和意识功能,不能绕过信息的存在而形成,但可以绕过“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一环而形成。在人脑神经的全部功能中,意识与无意识构成对立统一;在人脑意识功能中,模糊意识与明确意识构成对立统一。
外界信息可以绕过“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这一环而形成人脑无意识无感觉记忆积累的推论,实验心理学家可以根据笔者设计的实验条件展开如下实验,证实上述理论。
实验课题(NO:06)谁是天才优胜者?
选择两人以上为实验对象(生活经验较少的儿童为佳)。实验要求:1.实验方案针对所有被实验者保密。2.被实验者嗅觉灵敏程度大致相同。
实施方案:把被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在其熟睡时,将嗅觉器官旁置于一种确信两组被实验对象均未经历过的浓烈气味,要确保醒来之后气味散除(可重复一次)。之后,将无意识经历过和从未经历过的两组被实验者集中起来,告知大家参与一次嗅觉实验。即根据各自的嗅觉,判断并选择一项正确答案(每人一份选择题,试题可写出有气味差别的面包、苹果、香水和从未经历过的特殊气味名称,请在试题上打勾)。
裁判规则:优先答题正确者为优胜者。准备就绪,主持人拿出那种经过淡化处理的气味物品,经过每人身前,然后宣布答题开始。
这项实验设计,目的是检验那些经历过无意识信息刺激的大脑记忆基础及其响应优势,当他有意识地感觉相同信息刺激的条件下,脑神经的知觉响应灵敏性和快捷性,是否相比他人有明显差别?我们从理论上判断秒表计算的平均快捷程度应比他人有优势。当然用脑电波测试更好。
初始响应积累在大脑中所形成的微观物质形态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必须等待微观科技的发展来予彻底解释和“亮相”。从哲学思维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家们必须提炼分解出大脑中比较单纯、基本的记忆存储生化物质和记忆存储单元,谜底才能完全被揭开。
瑞典哥德堡大学一名教授首先提出过一种猜想,既然人的遗传信息可以编录在细胞核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上,那么人的大脑中个别信息(即初始响应积累――笔者注)存储也将被编录在神经细胞的碱基(RNA)上。他进一步猜想,RNA――碱基的排序和编码的容量,很容易达到千万万亿个个别信息量单位。这比光盘的存储量大许许多多倍。可是,在进一步分解RNA时,人们才感到“碱基”这种生化介质成分要比脱氧核糖核酸(DNA)更复杂得多,现已发现的碱基就有十多种。
实际上,根据本书依据的方法来判断,所有生化物质信息在理论上均有可能进入大脑记忆存储,RNA的成分很可能是因人而异、因人的经历而异的一种随机变化成分。也很可能只可做到大类界定难以做到比量细分。可想而知,这种因外界刺激条件千差万别而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多元成分的排序和编码,相比DNA遗传信息的排序和编码情况大不一样。而且,笔者认为,“碱基”成分的差别与人体响应外界信息造成的记忆存储有关(比如,常年生活在鲜花丛中的人,就难免侵入大脑中含“苯”的成分要多一些)。如果这样,RNA相比DNA,便是复杂多变无数倍的基因成分,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密。
但是,每一个相信科学的人都应该对此抱有极大信心。1953年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城内的一家商号为“老鹰”的小酒店里,迎来了极不平凡的一天。正在那里喝酒的生物学家吉米·华生,突然看到同事弗朗西斯·克里克兴奋闯进来相告:“我们找到了生命的秘密,我们破译出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编码,我们看到了染色体的遗传功能,而且合成了一个细胞,变成了两个绝然不同的细胞,我们分离出了人的基因,并且绘制了基因图表。”
发生在“老鹰”酒店的这一幕,是上个世纪最重大科技喜讯之一,它预示着人类从此将逐步改变自身进化的某些基本进程。我们相信,当另一位科学家在另一家酒店喝酒的时候,也会传来人类揭开人脑生化介质响应记忆存储的编码秘密,从此揭开人类“意识”形成的介质排序和编码,也从此改变人类需要经过漫长学习和经验才能达到的目标。到那时,经过人工排序和编码的大脑生化物质可以部分替代学习记忆过程,也就是说,人脑某些“意识”的模拟起源,将在实验室里被人工操作完成!人类的各种不良嗜好(吸毒等)和极度不良心态(凶杀等)将可以通过记忆摘除手术治疗!人类将更加健康长寿和谐美好!
是的,这是比电子信息革命和DNA遗传工程技术更加惊心动魄的新技术革命。DNA遗传信息的解密,仅仅可以赋予人的一部分先天性优秀响应条件,而“意识”起源的生化机能解密,则可以直接赋予人的某一种(未必可以全部)后天响应条件。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托夫勒先生才应该说:我们部分改变了人类的进化进程。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仅仅为DNA信息解密而下的那种结论,不仅天真,而且为时过早了。
当然,仅从目前脑科学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明:“人的多数神经元(生化物质)具备综合知觉存储功能,但也发现少数神经元只存储了个别信息。”(据《世界新科学总览》493页)。笔者据此推断:人的那些只存储个别信息的少数神经元正是新到来的响应积累,或尚未找到复合链接的“初始响应积累”。如果是发生在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前人类或新生儿脑中,则是产生意识前的奠基部分的信息存储和无意识心理反应基础,这是人类感官或人体响应系统在尚无意识形成时必须经历的个别或片断印象的介质存储和记忆。由于现代人都是大脑已经十分发达的人,他们的多数记忆均是通过有感觉、有意识的合并或思维加工后的链接存储,所以现代人脑中的个别信息存储单元并不占主要成分。
然而,我们正在哲学领域想方设法探讨的不是“有意识的人”,而是意识产生之前的大脑初始状态的响应积累过程,因此判断人类在尚未完成意识起源时,存储个别信息和零碎印象的神经元可能占据多数。前人类大脑响应信息积累的初期仅仅是各种感觉的积累,也是各种无意识无感觉的单个信息的不断积累。此时的人,按照恩格斯的定义还不能称之为“人”,它们依靠自身比其它动物更优秀的响应条件,正在无意识地生活着。
可这种初始响应积累,积累的结果是什么呢?
――它可以成功筑起意识起源的第一级大脑响应平台。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