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入向全球蔓延的流动性危机阶段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在这场“血的洗礼”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大型实业集团出现了外汇财富管理上的严重漏洞。中信泰富最近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类似案例今后会不断浮出水面,而近日,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遭受巨额汇兑损失的消息,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因为这些公司的问题性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对冲”进口成本上升的风险而采取的投资战略,而这些战略在金融市场上又都是风险敞口的投机战略,没有一点“止损”的风险控制措施,只不过目前损失的程度因当初采取的投机工具不同而不同。
长期以来,市场的刚性走势让大批实业家和监管部门麻痹了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再加上分析师们“一边倒”的舆论干扰(研发报告中都判断大宗工业商品价格会因为新兴市场的增长势头一路向上),生产成本控制的风险意识占据了实业界决策方案的“主流”。过度自信那些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只涨不跌的侥幸行为,断送了实业家们辛苦创业得来的宝贵财富。何况澳元又是高息货币,在金融市场“做多”澳元,将来支付进口成本风险小之又小。但在金融市场,这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要知道,金融市场只认可投机,不宽容侥幸。在今天已遭破坏的市场价格环境下,为获取资金填补损失的代价将给这些实业家们带来一笔不小的损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实业家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格局竟然无情地出现呢?
首先,小看了当今国际金融市场越来越流行的“套息交易”对资产价格调整机制的破坏作用。一般而言,在一个开放的国度中,高息的货币会因大量获利的回吐带来贬值的趋势,而低息货币则因为套利动机的资本流入使得该货币不断升值。但在今天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下,澳大利亚因为资本的大量流入而不得不要求货币政策当局不断加息,再加上大宗商品价格坚挺不下,出口顺差的增加又进一步推高了本币的需求。
相反,日本这样为刺激经济走出泡沫崩溃的“增长低谷”而不得不采取持久的低息货币,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为寻求高收益的补偿而向海外流出,于是,换汇造成日元贬值的势头远远盖过了贸易顺差所带来的本币升值的压力。于是,高息货币反而升值,低息货币反而贬值这样违反“常理”的规律诞生了。这不仅为今后在金融震荡中出现越来越猖獗的套息交易的“平仓”行为所造成的市场风险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而且,人们容易把目前这种异常状态当作“常理”来认识,从而放松了对金融风险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监管,造成了目前这些实业家们财富缩水的大窟窿。
其次,美国经济周期的调整和美国次贷风波,削落了美元和美元资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为了控制美元及其资产的风险,各国企业和机构都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不得以做出了外汇资产结构的调整,或对冲美元风险的战略,甚至不惜代价采取投机的战略来控制进口成本,从而在这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酿成了“非常不体面”的财富缩水的大灾难。看上去金融大海啸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它却反映出世界经济长期以来对美元和美国资产过分依赖的失衡格局,而这种失衡格局让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已变得越来越脆弱。
第三,我们的监管体系长期以来对金融资产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来实现,但是当企业家,尤其是东亚外向型经济的企业家在面临变幻莫测的汇率风险面前,不得不启动自己缺乏的金融理财智慧的时候,监管部门对他们投资行为的指导和风险控制要求明显不够,使得企业家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下我们在吸取中信泰富“血的教训”的时候,一定要反思东亚金融脆弱性的内在形成机制,即外向型依赖的经济所需要管理的大量外汇财富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失衡的经济发展结构来降低其不断加重的负担,如何通过发展机构和企业内部的金融团队高效率地管理财富和控制风险。同时,政府部门在加强有效监管的同时,也要鼓励我们的金融机构去大胆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财富保值手段。否则,中信泰富实业家们财富流失的悲剧今后还会继续上演。
金融市场不宽容“侥幸”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