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公开出版发行后,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



一本书公开出版发行后,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
——与龚明德教授深度探讨的“心灵科研成果”一瞥(续2)

张阿泉


读者可以选择作家,但作家命定无法选择读者。一本书公开出版发行后,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一如“泼出的水”和“远嫁的新娘”。
在书市的铺排流转中,你无法预测你的小书将被哪些读者偶然选中抱走,也无法预测将会有谁的一双素手,在灯下案畔炉旁枕边厕上或随便什么环境,轻轻展读你的小书,沉浸到校对精良的书页里,引发出流水一样、烟一样、青花瓷一样、刀锋一样的回忆、遐思、忧愁甚至是震撼,忍不住在书页间斜斜地缀满细字朱批,或是用一叠宣纸竖写下读感寄到远方……这是作家的悲喜,也是文字的传奇。
人与书互动,作家与读者也互动,有时甚至是“互哺”。譬如一本早年习作出版很久了,并不轰动,逐渐地,甚至连作家本人都将它淡忘脑后,没有心情阅读书中的任何一页,而恰是由于某位读者的偶然提示、点批(甚至是谬赏),才使作家蓦然回首,重新审视那些保存着生命刻痕的文字。而这激励作家的“某位读者”,来历复杂,有时竟是一个青涩少年、一个出租车司机、一个牧民、一个菜贩、一个药师、一个农妇……
作家写书,应求少不求多、求长销不求畅销。图书的销售量,好比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往往收视率越高的电视节目其艺术水准越差,这几乎是一个反比例关系。“又叫好又叫座”,是脱离实际的妄想。
如果说收视率是套在电视人脖子上的枷锁,那销售量就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毒鸩。
我在电视台“打工”二十年,做了不知多少长短片子,对电视的态度,从热爱逐渐变成质疑。电视是强媒,像“魔盒”一样,可以覆盖到最偏僻落后的山区,几乎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电视,谁与争锋?正因为如此,电视肆意传播垃圾信号、吞噬大量宝贵时间,还给观众健康带来诸多麻烦……有人甚至比喻说,电视节目的接收终端,已非电视机,而直接是“人”。
电视带给现代人最大的冲击,是对传统纸阅读习惯的破坏。它吸走了人们业馀绝大部分精力,使沉默高贵的书籍日遭冷落,造成思维雷同、创造力枯竭、品位低下……所以有业内专家提出告诫:“关上电视打开书!”
阅读如人生,繁华背后是孤寒,从来“盲目追风者众,真正相知者罕”。即便是狂销一百万册以上的“金书”、“火书”、“风书”,其遭际依然是被“始乱终弃”。“畅销的误读”和“不畅销的正读”,构成了阅读的两极。
作家的道路大致分两条:一条走通俗,为大众口味写作,追求畅销;一条走高贵,为小众读者写作,追求格调。这是两不相扰的事。如非要走中间道路,既追求广普也追求高质,或既不追求广普也不追求高质,其结果往往是“半吊子”,哪一路也走不通。
一本书最需要的终极读者,是“小众读者”中的“知己型读者”。“小众读者”已然不是很多,具有心灵呼应的“知己型读者”就愈少。少又何妨?少方得趣。粉丝容易满天下,知己只能“对影成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