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模式致格局之变


模式致格局之变

------ 来自“内蒙古发展模式”高层论坛的启示
商报评论员 刘海铭

谈内蒙古发展模式,本应先说内蒙古现象,再说内蒙古格局。内蒙古现象提升了内蒙古的注意力、影响力、传播力;内蒙古格局奠定了内蒙古的竞争力、配置力、硬实力。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内蒙古格局的形成动因,是内蒙古格局形成的方法论、活化剂、罗盘针。

内蒙古发展模式是个大模式系统,包括宏观调控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模式、产业架构模式、企业集团集群化模式,甚至二元结构转化模式等一系列子系统。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内蒙古地区多种模式的组合形式。

模式是前人积累的曾解决过诸多问题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总结出的规律。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内蒙古发展模式是全区各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创建、创新的,是经过理论家理论界高度概括出来的。各个学科、行业、领域、区域均有自己的固定发展模式,但任何模式都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内蒙古发展模式”高层论坛》是一次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论坛。这次论坛的名称中刻意强调了“高层”,决不是口号和形式。笔者归纳了明确体现和深化“高层”内涵的“五高”:规格高,起点高,目标高,水准高,姿态高。

参会人员锁定在中高端,探讨论题确定在中高端,理论成果展示于中高端,专家学者界定于中高端,波及效应趋向于中高端。

正如与会专家观点,之所以举办“内蒙古发展模式”高层论坛,从大处讲是为了创新发展模式,从小处讲是为了提升现有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量潜力。无论着眼于大小,一个目的,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永续发展。

本次“内蒙古发展模式”高层论坛会议圆满结束,但关于“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广义论坛和进一步创新发展才刚刚开始。这也是我们的愿望和初衷。

本次论坛部分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在阐述和探究“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同时,深谋远虑、高屋建瓴、剖根问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和观点,例如,“一定要跳出内蒙古看‘内蒙古发展模式’”,“产业发展不仅要看正效应,还要看负效应”,“稀缺资源就要稀缺式开发”,“‘孤岛式’的项目开发不可行”,“有增长不等于有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强调和实现资源资本化”,“过分‘央企化’客观导致地区主体资本空乏化”,“大企业的病态和小企业的优良基因的辩证法”,“民营经济为何被称为侄儿子”,“马克思说,股份制是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化的拐点”,“资源依赖性模式的生产要素‘流渠’问题”,“内蒙古与中国向北开发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结构转化的矛盾”,“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本的经济”,“多极化发展战略应该成为内蒙古发展模式遵循的基本战略”等。

这一系列思想火花和理论成果让“内蒙古发展模式”论坛超越了时空,延伸了领域,泛化了概念,触动了思虑,产生了非常大的边际效应。今后,我们将针对这些新思路、新观点、新概念逐步解读和研讨,并为“内蒙古发展模式”的大系统和子系统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舆论支持。

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不仅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其本质上是一种指导方针,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找突破口,在突破口的基础上谋划出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然后一步步去实践和实现,就是模式。

有益有效有张力的模式必然会产生某种效果或效应,促进或触动某种格局之变,直至形成新的更合理的格局。站在全国全球角度谋划内蒙古,立足国际国内视眼锻造内蒙古模式是促成其在全区、全国格局及“社会地位”变化和不断提升的窍门。

内蒙古发展模式的丰富内涵和新鲜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提炼深化、践行、再研讨,只有将其上升为更加系统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才能更好地为内蒙古自身、西部地区以及中国其他省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