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将成赢家?
两年前曾有人撰文《金融危机逼近中国》2006年11月,中国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可以不限区域不限种类在华开展金融业务。金融系统所赖以保障安全的对外封闭和对内垄断的格局被打破,从此将在危机的边缘上行走。金融市场内部的风险,包括来自银行坏账、农信社的不良资产和保险的偿付危机,它们都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并将危及到人们的生活。
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中,金融危机被定义为“迫使银行体系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消除的金融事件”。纵观所有的金融危机,几乎都包括两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存款人和投资人信心丧失,同时要求从银行提款,造成银行偿付能力和资金流动的困难;二是由于银行资金紧缩,对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与下滑。
“挤兑”是金融危机的核心环节和主要特征。在现代经济中,银行通行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即银行吸收存款后,大部分贷出,只留小部分供储户提取。这一机制为企业大规模投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金融恐慌的自我实现创造了条件。从理论上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存款人同时提款,银行就一定会倒闭。
每一次危机的爆发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原因,在其错综复杂的因素中也包含着诸多共同之处:资本市场不发达,风险向银行集中;银行体制扭曲,产生大量坏帐;政府开支过大,内外债务缠身;对外开放不慎,改革次序颠倒。根据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2006年第一季度银行资产总额391927亿元,保险业的资产总额截至2006年5月是16822亿元,证券市场2006年5月的成交量为10727亿元。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的规模加总只相当于银行的1/15左右,甚至不敌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数量。一般处理不良贷款有冲销、剥离和注资三种方式。冲销是银行用自己的利润冲销坏账,如果利润不够,则需要动用资本金进行冲抵。我国的国有银行虽然是庞然大物,但利润率着实低得可怜。指望利润和自有资本金冲销的方式解决不良贷款不太可能,更毋论国有银行不是企业,根本没想用利润冲销不良贷款。
美国《侨报》10月2日发表社论文章说,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
中国总理温家宝上周末在天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之“夏季达沃斯年会”时高调提出:面对当前的危机,各国要加强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有力地应对危机;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货币、黄金还要贵重。
拥有世界第一,总额超过1万8000亿美元的雄厚外汇储备;又持有仅次于日本的美国债券数额,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当儿,美国金融深陷泥泽,外界的期盼慢慢转移到中国身上。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形容,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这可能也是一个参与世界金融体系,拥有美国金融资产,直接与华尔街金融挂钩的历史性时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透露,中国将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来提升银监会的信息体系,银行业也正准备吸纳最近在华尔街失业的国际人才,请他们担任独立董事或者是高管层成员。
有专家指出:世界经济大调整中,中国可能成为唯一的赢家。虽然在国际资本重新调整结构分布的过程中,美欧日经济将是直接的受冲击的对象,但其影响必然扩散至整个世界,对除中国外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都有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首先,债权国减免非洲债务可能性减低;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拉美国家的“输血”能力也将降低,并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但对中国而言,经济大调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由于美国金融市场规模太大,其它市场与之相比几乎不成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将是一个相对困难和缓慢的过程,因而美元泡沫的爆裂和整个国际资本重新布局也将是个缓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而言,弊端将相对有限,而好处将比较明显,其中最大的好处来自于受中国入世、市场潜力巨大和低成本劳动力供给等因素吸引,而导致的外资流入的加快和“世界工厂”地位的进一步确定。
中国离金融危机有多远?
“中国式”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银行坏账三万亿
世界经济面临大变局 中国将成唯一赢家
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将成赢家?
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将成赢家?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