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牵挂总书记的心说明头等大事的分量


粮食生产牵挂总书记的心说明头等大事的分量

李华新

  10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陕西省榆林市,总书记登沙丘、入农户、进企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入深入调研。中新网10月31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高度重视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28日下午一到榆林,就风尘仆仆前往榆阳区小纪汗乡考察。 总书记的牵挂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于农村问题应该如何认真贯彻执行,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并不是专家学者可以用解读就能让农民真正感到的,那么有自己的感触有自己的体会,这种体会如果能够让总书记真切感到,五一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对于从中央到基层都十分关心的土地的流转等等具体问题的操作,以及当下的那么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农村中的新问题是什么,党的方针政策如何指导各地农村真正贯彻执行。这些问题只有亲自体察才会有深刻的感触。因此总书记在会议之后第一次考察工作,从选择的地方到对农村问题的调研的面来看,这不是一般的例行公事,或是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要通过考察具体了解农村中有无新问题出现。农村正在面临一场新的变革,而且农村今后能否成为农村致富的一个积极的手段,真正落实党的惠农政策之后,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多少惠顾,这些都是涉及到9亿农民的具体问题。因此,深入基层亲自了解这些具体的情况,是能够发现问题的。

而且,从农民谈到自己喜获丰收的神情和言语中流出的情绪来看,这些现场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想来基层对于总书记的到访不可能不有所准备,而加入这些情况真正属实的话,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这一场景的真实也是当下中央所期盼出现的一种效果。因为总书记是在把党中央的声音再一次传达给全国的农民兄弟。

  胡锦涛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粮食总是始终是头等大事。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后,国家给种粮农民的优惠会越来越多,粮食最低收购价会稳步提高,种粮补贴会逐步增加,真正让农民兄弟从种粮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在谈到乡亲们十分关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时,总书记说,这次中央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这一点上,请乡亲们放心!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快提高村民科学种田素质。农村的发展对于中国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这次中国的深化改革,又是从农村起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说明,那样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稳定作用,对于一个十三亿的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来说,农村的稳定、农业的比较效益的增长,对于农民的心理预期的不断提高,都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只有农业稳定了,农民的收入上去了,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了,那么才会真正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而且是由胡锦涛总书记亲口对农民说出来,这样的寓意也是深远的。继续把粮食生产搞好,需要对农村现有种植结构进行新的优化组合,需要对土地的增产增值,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要真正改变种植业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而作为如何想方设法使乡亲们尽快富裕起来,更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只有农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才会使得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拥有十足的底气,就会拥有最为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改革才会得到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