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切肤之痛后的灾难意识


切肤之痛后的灾难意识

                                    ——考察日本阪神地震重建得到的启示

最近亲临阪神地震历史现场做了很多考察,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特别重要:一、吃一堑长一智,大地震后该用什么方式重建?是用传统的方式简单的恢复还是建立一套新的社会机制、机体来防灾减灾?阪神地震之后他们有很大的改进,比如提高建筑标准,重新考虑城市规划,增加公共避难中心等等;二、重建的过程要创造新的体制,阪神大地震当年也被称为“日本志愿者元年”,当时拥塞了很多志愿者,秩序混乱,灾难后他们建立了新的机制,确保志愿者能有效有序救援。汶川地震也是“中国志愿者元年”,我们也要考虑用一种新体制让自愿者有序地纳入到救灾体系中。阪神地震后,切肤之痛让日本人灾害意识变得非常强,甚至从政府救援和民间救援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要求和区分,灾难发生的前72小时,个人或民间组织通过完备的避难设施进行自救,72小时后属于政府的救援范畴。因为城市配套有很多水管、电网、煤气,阪神地震中煤气泄露燃烧烧死的人很多,所以在这种密集的地方政府营救不如事先把房子抗震做好,把市民的疏散和自救能力培训好。在72小时之内尽可能让建筑不倒,同时给市民家里备有一套救援包,里面足够72小时用的水、盐、食品、雨衣、临时帐篷等。这样只要房子不倒,你就可以先活着。这时候政府做什么呢?赶紧把煤气的灾害给处理了,确保街上的电、路等设置的安全。汶川地震出现时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够,很多人进去营救却没带设备,有劲使不上。所以72小时之内自救很关键,72小时后政府帮着恢复,这些做法都是通过反复实践得出的。

 

 

日本人很重视防震训练,在地震博物馆里,有很多专门给儿童玩的游戏,让你感觉到房子震怎么回事,让大家消除恐惧心理,懂得应变。另外,他们强调灾报要快,专门建立了一套信息灾报系统,只要接收到地震信号,所有媒体马上自动滚动报道。因为地震波传递有一段时间,灾报第一时间发出,能为其他地方的疏散等救援抢出时间差。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好几级的灾防体系,我们参观了其中一个中央级现场指挥中心,有一个非常大的空地,边上是亚洲最大的肿瘤医院,一旦有地震灾难,这个医院就是一个全能救护站,在指挥中心边上高速公路也是防震的,周边建筑能将八级地震消减至四级。整个指挥中心每天都在模拟练习,一旦有灾难,马上就可启动。哪边给自卫队,哪边给警察,哪边给政府,哪边是老百姓,功能划分很清楚。日本人预测近三十年东京还将有一次大地震,为了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小,他们做好了各方面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灾难。

 

 

这次去阪神地震的历史现场研究他们的灾防体系,回公司后也在和我们的团队探讨建立一个万通的防灾体系和防灾系统。因为北京地震是最主要的危险,我在考虑是不是要给我们的员工也进行应对紧急情况的教育,入职的时候就发一本防灾手册,教你怎样将桌子粘住,怎么悬挂物品不会砸下来等一些常识,另外给大家备一个自救包,平时放桌子底下,每半年更换一次自救物品,让员工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从容、踏实。

 

 

    阪神大概14年重建,到现在城市经济、规模差不多才刚恢复到震前的水平,通过考察阪神地震的重建,我发现修复和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阪神地震时有一家做火腿肠的公司表现非常出色,能够在地震中坚持给大家供应食品,他们把社会责任放在质量管理部门在运作,因为食品企业的质量就是社会责任。作为一家地产企业,万通地产也要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产品的品质、质量、服务放在一起来考虑,而不应该孤立来考虑,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万通公益基金会和万通整个的系统都会持续围绕着防灾这事来提升公司服务水平,把防灾这件事纳入到社会责任的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体系,让我们的客户、员工能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版“风马牛集中营”http://www.FengMaN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