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名·方言
——城市文保的三个重要课题
(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谭汝为
各位代表:
天津是一座万国建筑博览馆,建筑遗产中西交融,十分丰厚。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对地域文物及建筑遗产开展抢救式的普查,抢救式的保护。他们的行动,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完全必要,非常及时;这项事业任重道远,大有作为;尊重历史,无愧前人;垂范后昆,功德无量!
“天津市建筑遗产志愿者团队”以高度的公民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无私无畏的执着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天动地,确实令人钦敬!今年6月,他们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贡献奖”,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建筑是凝固的,城市又是发展的。岁月是消逝的,历史又是永恒的。我在《天津地名文化》曾提出“地名是城市凝固的自传”的观点。一个个串起的街名,构成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历史,附丽在街名上,让我们在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都市,依然可以触摸到那隐隐跳动的古今文化绵延承续的脉搏。
天津,不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津方言,以其独特韵味和多彩的语汇,独树一帜,对北方曲艺和戏曲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许多天津历史方言词语,在言语实践中,却逐渐被弃置,被淡忘。
天津有各类地名4万左右,其中城市街巷名约占40%。从地名的变化中,可以领略天津历史的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但是。随着历史发展,随着城建的日新月异,天津地图年年在变,许多老地名业已消失。
最近几年,为保护天津地名文化和方言文化,本人做了两项工作:
第一,为纪念天津建城600周年,2004年出版了《天津地名文化》。该书记载了业已消失的数百个老地名的命名理据和历史沿革。
第二,今年,在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系列专题谈话节目“这就是天津话”,迄今播出180多期。今年年底,将出版《天津方言文化》。对天津方言数百个原汁原味的历史词语,进行词义、词源、语用的阐释。
我认为:历史地名保护、地域方言保护和建筑遗产保护,都是城市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犹如鼎之三足,互为表里,相互支撑,彼此策应,相济互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看到年轻学者对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拳拳忠心和烁烁业绩,我感到钦敬和感佩!我曾在“老穆草堂的博客”上发表一篇四言打油诗评论,兹录于此,作为发言的结尾——
壮哉老穆!遗产保护。走遍津门,辛劳奔赴。
寻根探源,心无旁骛。无私无畏,拨云驱雾。
涓流汇海,得道多助。致力文保,正气建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