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孩子解释死亡?
◎本文摘录自《汉声精选世界最佳儿童图画书妈妈手册》
有很多孩子在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经历生命无法继续生存的情形,例如:亲人去世了、一只心爱的宠物死了、一个出殡行列的经过……等。汉声精选心理成长类图画书「再见,斑斑!」也正是讲一个孩子心爱的宠物老死的故事。那么,对于年纪小孩子,我们应该怎么跟他讲述死亡的问题才好呢?是不是最好不要讲?还是直接了当的讲?你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来探讨。
可以让孩子了解死亡吗?
死亡是生命必须渡过的最一步路,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据心理学家玛莉亚耐基研究,发现孩童了解死亡可以分三个时期:三到五的孩子认为死就好像睡觉或旅行一样,他们他们可能在一天里多次体验到死,例如:父亲出去上班、母亲出去买菜……等。五到九岁的孩子已经能接受死亡的观念,但是,他不知道恐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九到十岁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经验,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由于孩子或多或少都能了解死亡的意义,所以一旦遇到死亡的事情时,大可不必隐晦不言,如果不向孩子说明死亡,这只不过是剥夺他们哀伤的样利罢了。
如何将死亡告诉孩子?
当死亡发生时,应该如何告诉孩子呢?以下,我们举三个经常见到的例子来讨论:很多人喜欢用童话或故事遮掩事实,因为只要跟孩子捏造一些故事,孩子就信以为真的掉入幻想世界,把死的事情忘得一乾二净。你认为这种方法好吗?其实,这种美丽的借口来鼓励孩子忘掉事情的方法,并不是健康的方法,反而会造成孩子将来很难面对人生真实的情况。
也有人用「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代替「死了」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比较容易安抚孩子,消除他对亲人突然不见的不安,但是,孩子也可能会认为亲人不说一声再见,就遗弃了他,因而对死者产生怀恨的心理。所以,以旅行来代替死亡的说法,也并不是十分恰当。
另一种是把死比拟成睡觉,很多大人常会对孩子说:「某某人死了,他正在睡很长很长的觉。」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孩子混淆死亡和睡眠的观念。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特别小心,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长眠不起,在睡觉时尽力保持清醒,以免进入死亡的睡眠中,因而引起病理性的恐惧症。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向孩子解释死和睡的不同,帮助孩子厘清死和睡的观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告诉孩子死亡的事实才好呢?最好的方法是-自然而亲切的说明。跟孩子解释的时候,可以用动植物来做比方,例如用花来比喻人的生命时,你可以这样说:「花在春天、夏天的时候会生长、茂盛,但是,在秋天、冬天的时候却会凋谢。所有的生物都跟花一样,有生长期、旺盛期,也有死亡期。」在说明时,避免用恐怖、可怕的描写,而要用慢慢的语调,简单的词语,一步步温和而有耐心的解释。谈论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美丽的一面,而不要放在死亡的病态上,这样,孩子就可以在恐惧感极少的情况之下,了解死亡的意义。
孩子对死亡会有哪些反应?
死亡对孩子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所以,当孩子遇到死亡这个事情时,大人应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适时的给予孩子精神支柱。在这里,我们要提出孩子对死亡的几种反应:
(一)否认-孩子为了想保护自己,故意装出不受影响的样子。
(二)生理和情绪上的焦虑症-孩子会因为焦虑,而产生不能呼吸、没有胃口、无法作功课、晚上作恶梦……等情形。
(三)对死者产生敌意-孩子会认为亲人离开他,是因为不爱他了,以有愤怒的被遗弃的感觉。
(四)对别人产生敌意-孩子会认为是医生给亲人吃错了药,或是医生没有尽力,才引起亲人死亡的。
(五)取代-孩子很快转情感的需求,希望别人能成为死去父母的代替。
(六)设想自己是死者的承续-孩子会试图在走路、说话上,模仿他死去亲人的特性。
(七)将死者理想化-为了反抗自己不愉快的想法,孩会沈迷在亲人的好品性中,曲解掩饰了亲人的真实个性。
(八)焦虑-孩子深信他有亲人临死时的症状,因此忧心忡忡。
(九)痛苦-孩子会落入无人关心、无人照顾的苦恼中。
(十)内疚-孩子会认为不幸的发生,是因为他顽皮,是他做坏事的报应。
给大人的建议
死亡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处理这个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在日常生活里,不要避免谈到死亡这个问题。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让他自然表现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反应。不要禁止他怀疑、发问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尊重他对生、死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孩子错误的印象,避免用童话、半真半假的说法。最好的原则就是真实。不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应该倾听孩子的需要,做一个好听众,深入了解孩子话中的含意和领悟。有时,也要与心理学家及他的老师交换意见。
有一句话说:「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桥梁是爱,这是唯一不朽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在孩子遇到死亡的这个问题时,应该多给孩子一分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那一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图 哈莉凯勒
译 汉声杂志
如果孩子心爱的宠物死了,父母要如何向孩子说明「死亡」,让孩子化解这个残酷的打击呢?
斑斑是书中主角小松心爱的狗。一天,斑斑老死了,小松难过极了,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于是爸爸再给小松买一只狗,但小松一眼也不看,因为他只要斑斑。有谁能了解、分担小松的哀伤呢?小松的好朋友阿丁就做了这样一个工作,他和小松一起聊斑斑做过的趣事,一起为斑斑的死哭泣。小松得到情绪的抒发后,渐渐的,他能承担斑斑死去的事实,进而接受了新来的小狗。
绘者用简单的线条表达脸部表情、手脚动作,相当具体。描绘小松和阿丁一起走路、笑、哭的部分时,则运用特写的手法,传达孩子感性的一面。
作者介绍
曾经为很多本儿童图画书撰文、画插画的哈莉凯勒,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硕士。她对绘画很有兴趣,曾先后进入曼哈坦维尔大学、帕森斯设计学校学习艺术和插画。
哈莉凯勒已婚,丈夫是一位小儿科医生,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子女,婚姻生活相当幸福。这大概也是她能够不断创作的泉源吧!她的著作除了汉声精选第十一期的「阿吉的眼镜」以外,还有:「爱困的小羊」、「调皮的小浣熊」、「天空要下雨了吗?」……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