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农村的“十胜十败”


决战农村的“十胜十败”

作者:●马千里

     有人说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这个论断自然不错。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70%、拥有9亿消费人口、2亿多个家庭。然而因此就鼓动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则显得武断。我们知道,市场是相对的,不和具体企业紧密结合的市场分析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绝对大或小的市场,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市场。对企业而言,考虑是否适合比临渊羡鱼更为实际。如何开拓农村市场,我有“十胜十败”之说。

战略正确可胜,战略失当必败

    企业战略的实施就是超前修建未来的路,一旦中途改变企业战略,那么已经修好的未来的路将报废,是企业很大的损失。所以成熟的企业不会轻易改变战略。一个并没有把农村市场纳入战略规划的企业,如果垂涎农村市场,那就要做战略调整,而战略调整需要很大的成本,不可不慎重;新建的企业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如果农村市场是符合企业实际的目标市场,那当然当仁不让了。

    但是,在我们很多企业并不是表现得这么成熟,而是看到哪里有钱赚就往那里奔,结果搞得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市场到底应该在哪里了。

    有家白酒企业,生产的酒最普通的一支销售价是80元,再高的一支几百元。按说是完全高端战略,可是一次我在一个很普通的酒馆的货架上见到了这款酒,咨询服务生后才知道自从进货后一支也没有销售。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来这里消费,点一桌菜才几十元钱,喝百元以上白酒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如果你的企业战略定位面向城市市场,那就先不要考虑农村市场;如果你的企业适合城市市场,而制定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战略,就是战略失当。战略正确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而战略失当则是必然失败的充分条件了。

产品对路可胜,产品不对路必败

    如果是农用车,不进农村市场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一款宝马轿车则绝对不是一般农村可以消费的。这就是产品对路的问题,说起来简单得不得了,有明确定位的产品当然容易判断,但稍有模糊概念就会出现盲目性。几年前,我接触了一家锅炉企业,他们增加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一个项目。当时老板就打算以这个项目进军附近农村市场。其实,当时的农村普遍使用的是橡胶袋,有的还用改造的大油桶,盛上水,晒一天半天的就可以用。这家企业这么高档的热水器显然过于超前了,但当时老板说:“我们正要引导消费,这个市场先入为主,要抢占市场。”这些话也不知道是从哪本书上看的,用在这里挺有说服力。但结果是一个季节下来大败而归。几年后的今天,农村市场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他却心有余悸,迟迟不敢进入,结果让别人抢占了市场。

定位适合可胜,定位不适合必败

    即使是同类产品,由于品牌定位的不同在市场选择上必然是有明显差别。有个笑话,说金利来主席曾献梓。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来大陆,大陆记者不无献媚地说:“您的金利来领带我们家胡同口就有卖的!”曾献梓愣了半天,才说:“他卖的金利来不是我的金利来!”那年头假金利来领带好多人都有一条。但金利来的品牌定位明显不是农村市场,甚至不是中端市场,它面向的是高层。如果这样的品牌也要去占领农村,没有销量不说,还必然把本来用金利来领带的那些真正的顾客群丢掉。而面对假金利来领带的猖獗,曾献梓并没有煞有介事地去打假,因为他知道,他的目标消费群心知肚明的,他们不会因为有便宜的假金利来而放弃买真的,也就是说既不会影响销量也不会影响形象,反而在民众中造成免费广告效应,因为那些用假金利来的也很清楚,真金利来才是真正的品位,是高贵人士的身份象征。

    领带作为一种饰品,在农村并不算生活必需品。方便面够普及的,本身也是低端消费品,但也有不同,像康师傅这个品牌的方便面,其市场也并不在农村。而是以低价战略靠农村市场发家的一些品牌,尤其现在低端方便面品牌相当多,我想康师傅恐怕无意这个市场了,因为这个牌子属于城市消费群。而它要进军农村市场要仍以这个牌子或这个牌子的副品牌,都属于有得必有失,并且得不偿失。它的介入方式以资本进入最为合适,和各地中低端方便面企业合作,仍可以得到农村市场的利益。

    还有茅台、五粮液之类的白酒品牌,农村消费群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也,可能一辈子不曾见过这东西,也很少有消费的欲望。倒是大批的低端白酒企业,纷纷瞄准农村。有的在品牌命名上也很照顾农村消费群的心理,用意很明显。这就是懂得农村市场必须有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品牌定位做支撑,定位合适则有可能成功,定位不适合必然失败,并且还必然影响品牌形象,造成固有消费群的流失。

价格适合可胜,价格不适合必败

    关于农村产品价格问题,大多论者已注意到农村消费的低价特点,甚至有的还得意地把低价策略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法宝,其实事情要如此简单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呢?低价是个普通的原则性概念,比如洗衣机,城市用的又要讲品牌,又要看功能,还要看款式,农村就相对简单多了,价格是比较关键的因素。但要是以偏概全,则必然是对农村市场缺乏体会的臆断。我农村有很多朋友,过年过节免不了聚聚。我发现大家喝起酒来多少会谈谈酒的话题,然后端着酒瓶子说:“这酒不错,和某某酒价格差不多。”旁边一位说:“别不懂了,这酒是好酒,比某某酒贵5毛钱哩!”主人听了喜不自禁。看,就贵几毛钱就满足了一下虚荣心。价格微妙到这种地步,怎一个“低”字了得?

    这就涉及到消费心理这个高深的问题了,但那些并不存在消费心理影响的产品是不是价格低就可以了呢?也不是,比如洗衣粉、洗洁精之类,本就是独自使用没有显摆的意思的,但你要知道,无论什么品牌的洗衣粉全国可是一个价!城市什么价格,农村也是什么价格。那区别在哪里?就是有的品牌城市有而农村找不到,这时候才显示出了价格的力量了。

    市场价格是门大学问,涉及很多因素,市场接受能力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把价格为20元的啤酒弄到农村去卖,是不是随行入市降低价格就可以了呢?除非是白痴老板才那么做。这种价位的啤酒有成本限制,注定就不是农村消费的产品,至少说必然不要把农村作为主战场,凑什么热闹?

功能对头可胜,功能不对头必败

    海尔听说有农民用它的洗衣机冲洗土豆,就改大了排水孔的尺寸,以适应农民的这一需求。这个故事我只是听说,并没有亲见,要是真的,那海尔的思路可谓对头。好多年前了,听说有位孝子给老家买了台洗衣机,还是全自动的。结果老家根本没有自来水,自动功能根本没办法发挥,用着还不如一般洗衣机方便,这就是功能的浪费。这当然不怨厂家,而是那位孝子没有把功能的问题考虑透彻。

    所以,无论什么产品,总是要针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条件和农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确定,经济实惠、操作简单、功能够用就完全可以了。我原来买了台叫做“多制式”电视机,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什么叫“多制式”,跟没有这个功能没什么区别,可我肯定为这个根本用不着的功能多花了银子,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值。

    现在好多企业在开发面向农村的产品,可是,我们如果到农村走一走,你就会发现大量的功能浪费的产品,白白浪费大家的钱财。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有位农民企业家,想开发一种扫帚,用上好的马鬃来做,据说硬而有韧性,扫个犄角旮旯的,细尘皆无。由于价格比较贵,只适合城市家庭使用。现在吸尘器这么便宜了,谁还用你那豪华扫帚啊?记得还有个牙刷广告的诉求点是“折不断的牙刷”,奇怪,健康牙刷说牙刷要一月一换,要那么坚实做什么啊?这都是功能浪费的典范。

    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农民的消费习惯和农村的消费环境、条件,这值得详细研究,以设计适合的功能,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

渠道合理可胜,渠道不合理必败

    贵重商品如果走街串巷,送到家门口,反而不大让人信任。反而要大张旗鼓进城挑选,才算称心。一是可以货比三家,再者也显示郑重,买错也不至后悔。有人把农村市场的面儿扩得很大,把县城市场也纳入其中,可能是看重农村消费者有进城购物的习惯吧。然而严格地说,县城消费其实已经达到一般地级城市的消费水平,从消费环境来看,也和农村市场大不相同。所以,把县城市场作为农村市场的一部分,在操作上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其实质却仅仅是适应了农村的购物习惯,歪打正着了。

    故而,相对高档或价值偏高的产品如果针对农村市场,并不是要到农村去卖,而是在县城或较大的乡镇就可以了。农村市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当分散,不适合高价值的产品到处铺货。同时,在县城据点销售,不仅照顾到周边农村市场,也是拥占县城市场的必然选择。

    低值易耗消费品,则要尽量广泛地在全境铺货。但农村市场分散的特点,就使得厂家不得不放弃直接销售,而选择成本低、效率高的县级代理商。一般县级代理商都拥有很好的渠道,他们在县城或有门店,兼做周边农村批发。老婆守店,丈夫开农用车十里八乡送货是典型的经营模式。一旦和代理商合作,你的商品可以快速边布周边,大有一通百通之势。

    农村市场的渠道建设有规律可循,但也相当复杂。因为,三里不同俗,很可能要厂家研究多种策略应对不同市场,非一招一式可放之四海皆准。但销售的关键是渠道,渠道建设是否科学合理、入乡随俗,就成为成败的关键之一。

广告对路可胜,广告不对路必败

    针对某城市市场做广告,在媒体选择上相对简单,无非电视、报纸、户外三板斧,各有各的受众,各有各的效果。而农村市场媒体选择则比较单薄,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得不察。首先没有哪家报纸可以如此深入农村,农民也没有阅读报纸的习惯。有的地级城市有针对全境的日报,但实际上读者仅限于政府、企业机关,一般老百姓是看不到的。所以开发农村市场几乎没有报纸媒体可供选择;第二电视媒体不仅分散,而且普遍收视率低。农村可以接收的电视信号有限,一般是在两个极端,一是中央级的,再就是地级和县级的。中央级电视台不是一般企业可以企及,但地方小台电视节目质量差,也不是理想的媒体选择。不过,在农村,看电视还算是比较普及的娱乐休闲形式,聊胜于无,广告费用低廉,所以很多企业产品将其作为首选;至于户外广告,农村缺少制作精良的位置,是墙体广告的天下。对许多产品来说,这都是比较合适的广告媒体。

    面对这么单一的媒体形式,更多的企业采取开发新的宣传方式的策略。比较熟悉和反感的,比如小报纸、宣传单等,在城市往往被人随手扔弃,在农村却是在阅读材料贫乏的情况下比较乐见的形式。尤其成本低、易保存、信息量大,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心态正则必胜,心态不正则必败

    山西有家白酒企业搞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时候,利用太行山的矿泉水资源上了个矿泉水生产线,想做县城和农村市场。我问他们:“农村人什么时候和场合喝矿泉水?”对方一时语噎,后来说他们企业只熟悉当地市场,白酒渠道资源实在不愿意丢弃,希望能够利用在矿泉水项目上。我告诉他,如果非做本地市场不可,倒不如把品质搞好,专门针对企业、机关这个群体来做,或许可以利用原来的渠道。这个事情给我很多思考。很多企业总想利用原来的资源做新项目,这当然是必然的思路。但一定要看新产品和原来成熟产品的相关性,否则就只是空想,根本上说,这样的产品上都不应该上。

    世界上没有一套模式可以成功复制,最多是给点启发而已。更有的企业原本自己的产品在城市市场买得很好,进入农村市场就卖不好了,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城市市场的思路照搬到了农村,这是使不得的。这是开发农村市场的第一个要调整的心态,就是“同不得”,必须针对新市场构建新的模式。

    第二个心态是“急不得”。许多人认为城市消费群体忠诚度不够,消费很挑剔,所以容易出现久攻不下的现象,而农村市场就简单多了,好像铺货后略做推广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以我的经验,农村的某些消费也很看重牌子和产地,甚至有点固执,去年买什么,今年还找什么。所以农村市场非但不是容易渗透的,反而由于市场分散、观念稳固而需要花费更多代价去说服。所以,所谓的认知、认可、认同的“市场三段论”在农村有着明显的表现,甚至需要三个年头来完成。

熟悉农村可胜,不熟悉农村必败

    那些有着农村背景的企业,在农村市场上占尽优势,甚至他们只需考虑他们自己就懂得了农村市场的需求。靠低端市场起家的华龙集团本来就是几个农民办的企业,还有谁比他们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当方便面市场上康师傅和统一还在高端竞争开发的时候,华龙瞄准了低端市场,面向广阔的农村,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迅速成长。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差别大,风俗习惯各有特色,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要做中国农村市场,没有对中国农村甚至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刻研究和体会,恐怕要自取其败,败了还未必知道败在了哪里。

    那么怎么才能熟悉农村市场呢?简单的体验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很主张有企业招集代理商会议的做法,大家在一起把一些感性的材料搜集起来。在这基础上,辅助于多形式的市场调查,尤其广泛接触农民,甚至起用有农村生活背景的管理人才,都是必要的做法。

赢得信任可胜,失去信任必败

    有些商品是仅仅处于农村的。和城市消费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农村市场的产品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且都有农民个人购买、使用。在城市,则生产资料只是企业团体才购买。

    化肥、种子、饲料、农药、农具、农用车等,类别实在不少,这些生硬的农资,和超级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相比确实缺乏美感,也会使做惯日用品的销售人员大感摸不着头脑。但农资产品除了具有很多其它产品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农资产品不是用来一般的消费,而是投资。所以农民必然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实际问题。许多农民抱怨现在的家产品价格太低,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成本,一季下来收入甚微。即便如此,农资投入还是不可缺少。

    可见农资产品首先一个特点就是农民对其价格的敏感;其二,由于是投资,农资产品的质量将影响农民的直接收入,所以,历来农资是有国家严格监管的产品;第三个特点是农资产品大多体积大、重量大、用量大,所以交易场所很受限制,形成农民购买上的不方便。

    而农民对农资的选择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是“信任”二字。现在关于假冒种子、化肥的报道很多,使得农民更加小心谨慎。比如种子,很多农民去年用的什么,今年还要去找什么,而不太敢于尝试新品。很多村子里的能人迎合农民这一心理,以自己的声誉为担保代理销售农资产品,化肥、种子堆在自己的小院,供乡亲选用。经营者不敢欺骗乡亲,赢得大家信任,形成很有农村特色的一种销售模式。

    所以,这种新兴的模式,与其说是以方便取胜,实不如说是以信任取胜。

作者简介: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企业发展策划”的开创者,“中国式管理”研究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策划咨询机构首席策划。主攻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对接研究及企业策划实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