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权利焦虑”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并非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在封建社会,强权烙印几乎留在了每个平民身上。令人窒息的专制警戒当时的市民阶级:这个时代没有所谓的权利.。君主高高在上,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是”上人”,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完完全全是一座金字塔,处于最低层的市民阶级为了支撑沉重的阶级包袱,除了履行永无止尽的”义务”,还能做什么,还有什么”权利”可言? 其实并非封建时代市民阶级没有权利,只是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是少之又少,而且经常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很多时候,一个市民生存的权利也抵不过“上人”的一派胡言;也并非那些所谓的“上人”所拥有的权利就非常多,所谓的“君要臣死,臣岂敢不死”,他们还是要受制于人的,只是他们多了些保障,多了一些特权。可以说,封建社会是”权利匮乏”极其严重的时代.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直到19世纪才出现了致命的裂缝,社会出现转型。洋枪洋炮震动了整个死气沉沉的社会,在这个时代,有人轰然惊醒,有人继续沉睡.。洪仁玕 提出〈〈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主张各省设立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主张设立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这些主张虽然没有得到真正地实施,但是反映出了群众的“权利焦虑”;戊戌前后,一些先进之人对“民权”、“民主”已经有了一些认知。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进步青年愤笔急书,大骂专政,义和团运动是势如破竹,这样的“权利觉醒”使得摇摇欲坠彻底清政府无所适从,于是,大动干戈。
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之前,有权有势之人仍然是“权利膨胀”,广大人民群众深深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连温饱都成问题,又有什么心思谈论“权利”。(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直存在着)直到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时候,人们的腰杆才真正地挺了起来。法律出台,政策实行,人民群众的权利才得到保障。但是毕竟万事开头难,不周全的地方还是存在。于是,不管是谁,都染上了“权利焦虑”的症状。
-——这就是中国人“权利焦虑”的历史渊源。当今社会,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成了“御用专家”,他们成了政府的“参谋长”。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政府需要人才补给,而人才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互惠互利。只是很多时候,政府都把这些人才的位置摆错了,把他们看成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这些人才都把自己的观点当长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于是,一系列的错位使得政策不得民心。于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担心民意无法为官方决策所吸纳,而专家、精英意见却能大行其道,民众对专家意见过度反的背后是民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焦虑。所以,我希望人民群众的意见归人民群众,专家的意见归专家,千万不能让专家的意见代替了人民群众的意见。也只有这样,群众的“权利焦虑”才能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