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被掴与书斋学问如何面对大众


阎崇年被掴与书斋学问如何面对大众 

李华新 

    10月5日,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目前打人者已被治安拘留。打人者的弟弟称哥哥因无法认同阎崇年关于清朝的一些观点,才动了手。(《新京报》10月8日)  

    的确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会让阎老师一脸愕然的,因为阎老师被人追捧了多少签名售书,他自己也不知道了,而现在他在公众面前被一位对他的讲述有意见的听众,当场掴两个耳光,也的确是让阎老师心里很不爽,很不爽滋味的。 

  但是想想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那就是一个时期以来这些电视名人的火爆其实也是不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把一些本来是很严肃的问题--很具有争议行的学术问题,放在一个大众讲堂山公开发表,使得一些对此有意见的观众很是反感,而且一些听众也提了不少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往往是不会被这些名人听的,甚至是会有些不容侵犯的感觉。 

   而如此的售书之密集,如此的签售活动之多,也实在不是一种做学问的方法,而且是这些百家讲坛的名人,现在有的已经不是在好好讲课了。问问用现在的一些段子套子在为自己的讲课增加一些笑料,实在是有损央视百家讲坛的大家风范。而且这样的风气并没有见到有什么好转。反而是越来越了严重。 

  因此,我们在对掴掌事件进行反思的时候,也是需要考虑一下在自己的讲述一些敏感问题的严肃性,尤其是对于清朝入关之后的一些血腥的做法,包括对于所谓的康雍乾盛世的一些提法,其实在坊间就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在山大读书期间,给我们的研究生讲课的老师是一位研究情史的专家,对于现在的电视剧中的许多的故事,曾经提出过许多中肯的意见。而他也被一些剧组聘请为顾问,但是一些明显的错误,在提出之后,有点是可以被修改的,但是大多数的有违历史真实的地方,为了凑戏份,人家说不听的。因此多年之后,他不再参加这类的事情。尽管为此他失去了一份比较客观的顾问费,但是,老师说,他要对得起学术良心。想想现在的情形,有的专家在台上大讲特将,全然不顾史学界的一些意见,也不管听众的意见。似乎一定要在台上屡屡出些惊人之语才作罢。如此的一种情绪,现在被一位持反对意见者,用不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何处理自由一番公论,但是即使如此,这样的一个羞辱,就是他给阎老师赔礼道歉了。阎老师郁闷的心情也是很难释解的。 

    从民事诉讼角度来看,对错分明,无需多费口舌。打人者的动机尚需进一步调查,但阎崇年主讲《百家讲坛》的某些观点早就引发争议却是事实。丝毫没有替打人者袒护之意,揣着最“叵测”的心态来看,在此之前,尽管“民间”观点与阎崇年的观点相左,但到底有多少人就学术问题与阎崇年有过公开辩论呢?退一步讲,假如打人者的动机果真如其弟所言,这位打人者真就会拥有与阎崇年同等辩论的机会么?起码就现有学术和文化交流渠道与批评风气来看颇有难度。  

   成名的名人总是有些学术的霸道,而无名者的话语权到那里去找呢?而且如何拥有与名人辩论的机会,想必对于民间的声音,有关部门是不会注意到的,即使是注意到了也不会提供这样的机会。究其人缘来说,阎老师的人品不好多加评论,但是从讲台上的台风来看,还是比较谦虚的。但是即使如此,人们对于他的一些对清朝的评断还是有不同看法的。 

     阎崇年争议语录  

    ( 1、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2、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3、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4、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5、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原文链接:http://news.jinghua.cn/351/c/200810/07/n1869266.shtml  

   这些看法,有些是比较大胆的。而有的则是阎老师自己的一家之言,而这样的一家之言在一个中央级媒体进行发表时,其实就已经是犯了一些忌讳。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对于历史的讲述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言,而且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你说说就可以改变的。尤其是一些比较敏感的民族问题,或是涉及到民族问题的,你是不可大放厥词的,因此,在坊间不是你的学术殿堂内,在民间人们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实在很复杂的。 

  其二,这些走红的名人多半是受到了社会的追捧,对于他们来说被掌嘴掴一个大嘴巴子的事情,确实很伤人的,尤其是这些人物是央视百家讲坛的著名人士,在社会公众舆论为你提供的讲坛上如何发言自己的一家之言,看来还是需要谨慎的。 

 第三现在的学术空气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好在的文化批评是不正常的 。而且现在的人动不动不是在进行纯粹的学术争论,而是进行人身攻击,在唇枪舌剑之中,人们往往是不冷静的,着具体表现在不是对其文学史学问题的争辩,而是不用多久就双方恼羞成怒,就是相互的道德谴责。 因此这样的争论提高学术水平,反而会成为一场闹剧。

    

其中的里面究竟有多少真正批评的东西,即使是屡见不鲜的一些作品讨论会不过是红包批评人批评,其实这样的批评里面有多少有用的东西,人们都说心知肚明。而且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文人不能操守自己的学术清贫,世人便会生出不少的反感会失去对你的应有敬意,如此以来,就会演化为人身的攻击,就会同样的仇富,而文人难道不可以有钱有了,就会成为一种被异化的东西。再说所谓的签售不过是一种纯粹的促销。其实里面有多少意思,也是说都清楚和明白的。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