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药王”成功落户福建


 台湾“药王”成功落户福建  
“台湾金线莲工厂化栽培科技示范项目”转化纪实
 
  “这是继红豆杉后,攻克种苗繁育难题而将珍稀物种大规模移植的又一个突破。”2008年1月2日,新华网上一篇名为《世界濒危物种台湾金线莲福建明溪成功移植》的报道,从生态效益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台湾金线莲在福建明溪的成功移植。其实台湾金线莲的成功移植不仅有生态效益,还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这些效益的创造者,是明溪县华峰农产品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在第五届“6•18”上对接的“台湾金线莲工厂化栽培科技示范项目”。
  据了解,台湾金线莲别名金线兰、金丝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珍稀中草药。千百年来,在闽台民间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疗效显著,有“药王”之美称。台湾金线莲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的功能。它对糖尿病、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伤、口疮等均有显著疗效,对小儿惊风发烧有特效。台湾金线莲中氨基酸成分、含量及抗衰老活性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国产和野生西洋参。
  但由于台湾金线莲自身繁殖能力弱,对生长条件要求高,加之自然条件恶化、人为肆意采挖,现已濒临灭绝。长期以来,台湾金线莲国内外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脱销的状态。在台湾及国际市场上,每公斤鲜草售价高达600元人民币。由于金线莲药用价值与其资源现状的矛盾,不少科研院所和企业都看到了台湾金线莲广阔的市场前景。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建立了台湾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总结了短周期栽培模式,进行台湾金线莲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栽培,使野生台湾金线莲变家种成为可能。此时,福建省明溪县华峰农产品有限公司也看到了金线莲的商机,在2007年第五届“6•18”上,它与福建林业科技试验中心一拍即合,成功对接了“台湾金线莲工厂化栽培科技示范项目”,使得台湾“药王”在福建开花结果。
  “台湾金线莲工厂化栽培科技示范项目”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从台湾引进台湾金线莲,针对国内外台湾金线莲组培快繁与栽培中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及其市场上成品供应不足的难题,对台湾金线莲的组培快繁与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项目探索台湾金线莲组培快繁适宜的取材时间、取材部位、基本培养基、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确定台湾金线莲组培繁殖最佳的启动培养基、继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基,总结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台湾金线莲短周期栽培模式。该技术采用生物技术进行组培快繁,其启动率达93%以上,组培增殖倍数达6.0以上,瓶苗生根率达90%以上,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6年12月,这个项目成果通过了由福建省林业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当时应邀参加这个项目鉴定的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如此评价到:“该项目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技术实用,结论可信。在台湾金线莲短周期(4个月)产业化栽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在室外大棚和民房规模化种植推广,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创新性明显,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福建林业科技试验中心与华峰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成果转化协议后,双方开始共同建设台湾金线莲工厂化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华峰利用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研究建立的台湾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和总结的短周期栽培模式,结合“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农村充分利用废弃的民房进行种植推广,实现了项目成果推广的可持续性,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2007年华峰农产品有限公司完成投资900万元,将组培培养室由原来的600 M2扩建到1660M2,购置配套组培仪器设备,租赁园区土地40亩,建设大棚120个,总面积28880 M2,达到年产2000万株金线莲苗木规模。目前已培育继代种苗30万瓶,培养组培生根苗400万株,第一批种植金线莲已上市。2008年后,公司将建立台湾金线莲种植示范基地40亩。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建成后,每亩每茬可产台湾金线莲干品33.5公斤,共产台湾金线莲干品1256公斤。每公斤按综合价2330元计算,每茬亩产值可达78000元。以四个月为一个周期,每年按2.5个生产周期计算,则40亩的总销售收入可达292.5万元。
  据了解,福建省每年来自台湾省、东南亚国家的金线莲系列保健制品(含鲜草)的订单总值达亿元。国内外许多具有生产金线莲系列保健制品能力的医药厂家,都因金线莲原料无保障而停产、转产。这个项目的成功产业化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
出处: 本刊记者 林谋略 通讯员陈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