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部制改革拉开帏幕。
在9月27日举行的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主持审议并通过了《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中共上海市委工作党委体制调整方案》。
这意味着从前的上海8个大口党委格局即将被改变。“党管人事,党委体制改革就意味着人事格局改革,所以,这两大改革意义重大,是2003年以来上海最重大的一次行政人事调整。”上海市政坛知情人士表示。
此时,距离2007年10月27日俞正声出任上海市市委书记满一年还差1个月,从初上任的轻车从简低调调研,到今年年初给市委布置14个重大调研课题寻找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再到现在的大刀阔斧地改革党政两套班子,俞正声的执政关键词已经逐渐清晰。
行政人事大调整
这是自2003年以来,上海最大的一次党政机构改革,两大方案现已上报中央,批准后即正式实施。“8个大口党委有些要撤,有些会并。”知情人士表示。
这8个大口党委的机构设置确定于2003年。当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进行地方机构改革,组建国资委,成立大经委,撤销了旧的经委和商委,改革后设置部门45个。“当时改革结合了上海市地方经济的特点进行,方向是增强政府调控经济,协调社会事务的能力。”上海市市委党校一名专家表示。
按照原定计划,在接下来的2005、2006年,将按照市级机构改革的思路,对区级机构进行改革。“思路是根据各区情况设置,未必要对口市级机构,比如中心城区可以不设农委等。”上述专家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二级改革并未如期推进。
“上海的党政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上述市委党校的专家说,上海的行政机构设置和中央机构不完全对接,比如上海国税和地税合二为一,从工作方式来说,上海政府的控制力强,决策集中度高。
上海一直以来被称为强政府,此“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政府的行政能力强,常能以政府之力推动大事,二是指行政首长作风强。
在9月27日的全会上,俞正声指出,重大事项要提交市委全会讨论决定。“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要求。”俞正声表示。
事实上,个别领导说了算的强势作风,早在俞正声履新不多时,就已进入俞正声的改革视野,“不要碍于官场辈分‘因循苟且’。”俞在一次内部讲话时说。
据记者了解,改革具体方案现在还没公布,不过,俞正声在当时的会上说,“这次改革,不是简单地机构撤撤并并、人员进进出出。”
俞正声的改革决心已经数次彰显,正如他在一次市委全会上的讲话——“要不背过去的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地区思维所惑。”
寻找新路子
这11个月来,俞正声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概括起来分三步走——2007年底密集调研,发现问题;2008年初提出14个市委重大调研课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路;2008年9月进行机构改革,以人事为抓手促改革。
“2008年是上海比较艰难的一年。”上海市某决策咨询专家对记者表示。
2008年上半年,上海的GDP增幅首次降至全国平均值以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上海以往以政府强力推动大项目、以第二产业为主拉动GDP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
这期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六个重点行业上半年的增长率都不高,“六大行业的利润率都不高,其中石化、钢铁项目上投资大幅下降有关,这和市场饱和度有关。”上海市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上海瞄准的目标是纽约、伦敦,但是和这些城市相比,上海的经济依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上海在国内的坐标系是北京,但是北京的第三产业比例也比上海高。”
大项目大投资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上海能否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上海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俞正声面前最紧迫的课题,今年年初,俞正声布置给市委的14个重大调研课题,无不与此有关。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谈到上海经济发展问题时,俞正声表示,目前,上海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面临转型,即如何发展工业高水平制造;上海如何在发展中更好地解决和谐问题等。
但是,转型之路上海必须要走,带领上海找出转型之路,这是摆在俞正声面前最重大的课题。
出路之我见
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在筹划和进行中。关于上海的出路,就我们的看法,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精细工业。
上海以其良好的商务环境、人才供应环境等,吸引了最多的第二产业企业集群,也是中国第二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上海高企的商务成本也对一些低端的、高成本、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形成了较高的门槛。上海因此形成了高举高打,引领了中国关工业发展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上海的优势在于规模庞大的第二产业,以及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注意不是人力资源,而是高端的人力资源)。因此,上海因势利导的最佳出路在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借助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
高端服务业是服务于第二产业的智力型、控制型产业。
第一类是高智力产业,比如咨询业(技术咨询、管理咨询等高知识含量的行业)是典型的高端服务业,此行业高度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一旦上海建立,国内很少有其他城市能够匹敌。同属一类的还有现代金融业等,他们对高端人才的依赖性非常强,而上海正好聚集了大量此类人才。
第二类是高控制型产业,具有排他性的产业,一般具有服务、渠道网络和终端控制跨区域甚至全国化的行业,比如大型或专业会展业。此类产业的特点在于其生长环境必须依靠城市的吸引力。2010世博会前后是发展此行业的最佳时期。政府可以因势利导,深入挖掘细分市场,建立大型和特色会展业,形成上海会展业的强大形象。一旦上海建立此种形象,则具有不能轻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且优势会随着发展不断积聚。同属此类别的,还有商业服务业,比如扩张上海在全国商业中的网络。政府重点控制领域可以包括医药、粮食等关系民生的行业,保障社会安全的同时,获取合理利润。民营企业可以着重于建立服装、玩具等类型的高端品牌型企业,掌握全价值链的利润。广东、浙江等地的制造成本比上海要低很多,但是一个芭比娃娃玩具出场价格可能只有1美元,而后续价值链的利润高达数十美元,上海作为中国时尚高地,可以建立各类品牌群,建立“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之都,利用创新、创意,牵引中国制造,一次提升中国产品品质,既打入国际市场,又避开反倾销。
与此同时,借助高端服务业的帮助,培育精益工业。提倡企业专业化发展,大手笔引入先进技术,打造国际领先的单体工业产品和企业,打造中国的西门子和飞利浦,打造中国的现代重工、三菱重工,打造中国的通用电气。
上海大部制改革揭幕 俞正声大刀阔斧三把火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