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分工vs激励导向


    我曾经下载过很多文档资料,想有一天把它们好好整理一下,系统的读一读。现在发现,这个想法从没有真正的完成过。
    我曾经想把每天的工作仔细规划一下,定一个精确到“刻钟”的时间计划。现在发现,我订出的计划从来没有办法执行。
    我曾经想把项目计划制定得“井井有条”,然后有条不紊的开展。现在发现,无论怎么定计划,都没办法“有条不紊”。
    ……
    我们把工作的低效、项目的失败归因于项目计划缺乏足够的“条理性”,而信仰性的认为“井井有条”是高效工作的保证,所以反而为了做到“井井有条”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井井有条”的工作安排,可以比作“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阶段,对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工业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到了一定时期之后,计划经济就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桎梏。所以中国人选择了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型”的管理,在两种情况下是可行的:
    1)事务少,目标清楚,每个具体事务执行容易。即比“初级阶段”还要早期的“始创阶段”。
    2)管理者是超级天才,能够全面把握一切细节。
    有人把“计划经济型”的管理叫做“牧羊犬”型管理,一个“牧羊犬”带领一个羊群,牧羊犬的职责是: 对组织所属成员实施控制与监督,不能越格出线;对各种事务进行协调与规划,帮助工作顺利进行。对于这种管理下的组织成员而言,合格的工作就是完成被赋予的任务。
   换言之,在“牧羊犬”领导之下,你是龙,也要盘着;是虎,也要卧着。
   “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混乱,直到现在,问题和事故也是曾出不穷。但是试问中国人:有人愿意回到六十年代吗?
   人们对现状不满,归根结底是希望做的更好,希望建立足够的保障,而没有人愿意打破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型”的管理,有似狼群,要人人都拿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自己,也为全体。这样不可避免一定的混乱,混乱中包括“重复”和“冲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重复”和“冲突”也意味着“竞争”,“竞争”就意味着“卓越”。
   管理者担心“条理性”不足,通常不是因为缺乏条理性带来的低效,而是因为“认为”某些工作更需要条理性而担心。
   “市场经济型”管理也需要秩序。这种秩序被国外某些学者称为“横向秩序”。概括地说,“计划型”的秩序是“分工”和“计划”;而“市场型”的秩序是“激励”和“导向”。
“混乱”也是秩序,这种“混乱”是被重新定义成一个不再肤浅、更具深度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