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隐约伊斯兰教的晨祈祷声。
拉开阳台门,晨曦中显现城墙、叫拜塔的清晰轮廓。
匆忙穿衣,要趁太阳冒头前赶到老城。
空荡的街道,耶路撒冷宁静的让人安心,偶尔一辆车驶过发出唰唰的响声……
仰望石块斑驳的城墙,扑啦啦,几只立于缝隙间的灰鸽飞走,打破了寂静。
进入东侧的老城门,街转角停着一辆绿色吉普,瞅见两位着防弹背心的武装士兵,不免心咯噔了一下。
阿拉伯居住区,一条狭窄的石板路,两侧紧闭的店铺门面,空气中飘荡着香料的味道。脚下石板经岁月的磨砺凸凹不平,每一块石都可能隐藏着一段神秘凄美的故事吧。有什么声音?停下脚步聆听,却消失了,抬脚继续走又听到了。几经辨别,莫非是自己的脚步的摩擦声?独自置身耶路撒冷的老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跳动使人迷惑……
犹太人、亚述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等,带着他们不同的宗教信仰曾先后经占据这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这里撞击和融汇,耶路撒冷这座古城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风貌,成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
19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首府。英国由于无法控制巴勒斯坦局势,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1947年,联大通过了有关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耶路撒冷被分为以色列辖区(西耶路撒冷)和阿拉伯即约旦辖区(东耶路撒冷)。1950年,以色列自行宣布耶城为其首都。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领土,并于1980年7月宣布合并后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首都。
面对以色列的侵略和对其领土的不断蚕食,巴勒斯坦人从1965年起走上了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据说,耶路撒冷最开始是由耶布斯部族的国王设计和建造的,取名“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城”。但耶路撒冷以后的遭遇却不能不说是对它原意的嘲弄。可以说,耶路撒冷在世界上屡遭破坏与备受崇敬如此交织在一起,在世界的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