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的”双文化“论


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

 

去年112日,是周有光先生103岁华诞。我与天津学者马庆株、马秋武、赵宏弢等驱车前往北京为周先生寿。周老精神矍铄,满面笑容地与大家握手并合影留念。在谈到中华文化与世界这个话题时,周老说:“以前,都是从国家角度看世界,所以观点各不相同。现在,应从世界角度看国家,就可以探求一致的观点了。”为周公寿,我曾撰《周有光礼赞》五首,献给周有光先生——

学界尊崇周有光,霁月情怀澄海江。

初由经济入语苑,遍及社科气礴磅。

当年制定拼音化,鼎故革新功四方。

百岁千篇文思涌,椽笔丹心撰华章。

横击键盘呈锦绣,纵论文史传芬芳。

历练人生襟怀广,谙熟环球宝鉴张。

见识文胆堪标举,铁肩妙笔思兴邦。

放眼全球谱钟吕,羞煞群儿书鸡肠。 

侃侃常示情深切,谔谔更见理昭彰。

腐儒闻之色沮丧,风云为之久低昂。

八股空文无人睬,四海学人读有光。

梁效谀文千古佞,周公箴言百代香。

多情多义有眼光,无欲无求岂依傍!

瞻望神州愿景展,科学民主双帜扬。

每每网上阅华章,稚子引颈窥门墙。

读公篇篇肺肝语,胜我夜夜萤雪忙。

私淑吾侪心景仰,灵犀一点献瓣香。

遥祝先生笔永健,意惬心安寿而康!

引领语文现代化,后人唯瞻马首骧。

吟罢忽觉罡风劲,碧空如洗月如霜。

 

今天,读庞旸《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很有同感。全文照录如下,敬请请各位博友阅读。

    
     自从拜访百三老人周有光先生并被他迷住,便找周先生各种各样的著作来读。百岁新稿》和《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中的有些文章,我反复细读,那感觉,用“振聋发聩”、“顿开茅塞”等词形容,似乎也不过分。

  我最感兴趣的,是周先生阐说的“双文化”观点。记得十多年前,临近世纪之交,许多知识分子都在对文化问题进行反思。学界耆宿季羡林先生提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东方文化手里”,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论点在理论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对这个美好的预言充满憧憬。我就是那个时候拜访过季羡林先生,亲耳聆听了他的上述观点,并写下《接过文化传递棒》的访问记。

  但接下来,就有人对“河东河西”论提出质疑,不知是否季先生本人也觉出不妥,总之这个说法是不大被提起了。如今,我们已在21世纪生活了8年,该怎样重新认识所谓“东西方文化”问题呢?我觉得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观点,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首先,周先生并不赞成把人类文化分为东方和西方的“东西两分法”。他认为从地区分布来看,有四种传 统文化:1、东亚文化,2、南亚文化,3、西亚文化,4、西欧文化。西欧文化传到美洲成为西方文化;东亚、南亚和西亚文化合称为东方文化。文化的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这样,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

     周先生认为,人类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聚合运动中前进的。部落文化聚合成城邦文化,城邦文化聚合成 国家文化,国家文化聚合成多国区域文化,多国区域文化聚合成人类共同的国际现代文化。

      什么是“国际现代文化”呢?周先生说:“先进国家已经行之有效、权威学者们一致公认、正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它的精髓是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而科学是一元性的,不分民族,不分国家,不分阶级,不分地区。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相互接受,相互吸收,其中有普遍价值的部分融入国际现代文化。与此同时,各地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但是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因此周先生提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进入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 时代。”
  
     周先生说,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他举例:食:中菜和西菜。衣:中服和西装。住:四合院和公寓楼。行:汽车和马车。卫:中医和西医。教:学校和私塾。娱:图画、音乐、舞蹈、小说、戏剧,中西合璧,彼此模仿。在电视里看京戏是“寓中于西”,东方的城市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来源于西方的交通设备、通讯设备和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

   他说,中国文化原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又改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属于西方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双文化,“一国两制”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他还说,印度做了300年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和教育离不开英语,是一个双文化国家;新加坡规定英语 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是华人的民族语言,这是新兴的双文化国家;在韩国,同一家人,父母倾向农耕文化,儿女倾向西方文化,“泡菜”的一代和“汉堡包”的一 代住在同一个大门里;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激烈反对西方,但是照样学习英语和西方科技,双文化不妨碍民族主义。
周先生强调,现代文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它不属于某一个人,也不属于某一个国家。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做出创造,共同利用。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西方学者居多数,但东方学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有华人、日本人、印度人等。所以说现代文化是全球化的文化,它没有国界,是国际文化。把现代文化说成是西方文化,是不正确的;说成是美国文化,更加不正确。现代文化是从不同传统文化相互接触之后,经过彼此学习、提高、检验、公认而后形成的新文化。

   “河东河西”论,来自文化不变的传统学说——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不变论认为文化本身不变, 但可以水平传播。四书五经曾经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今后中华振兴,将进一步传播到欧美和全世界。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往返迁移;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轮流坐庄。这两种学说都是水平传播的不变论,把东西文化看作势不两立,是不了解文化演变的历史规律所致。

   人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周先生描述了人类文化发展步骤的三个主要方面:一、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二、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简单地说,就是从专制到民主;三、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最为典型,它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产业革命、民主革命,从“中世纪”逐步走向“现代”。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发展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方兴未艾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西方文化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也就是国际化的现代文化。但它不是封闭的,而 是开放的,任何个人和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殊途而同归”。况且,有了现代文化,不是就不要传统文化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现代人是“双文化人”,既需要现代文化,又需要传统文化,甚至是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

   谈到文化发展的未来,周先生说:“文化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今天人类还处于长河的源头。自夸现在 是文明时代,那是缺乏自知之明。在第三个‘千年纪’(2001--3000)中,人类文化将进一步大大提高,那时人类会羞愧地回顾第二个‘千年纪’的20 世纪是不折不扣的野蛮时代。”

     读了这些论述,我觉得长期以来感到困惑的许多问题(比如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融合与发展),一下子清楚多了。周先生不愧是学贯中西、跨越学科壁垒而又历经世纪沧桑的睿智长者,他那宽广的世界性眼光、博大的心胸和打通各种文化的高度学养,引领我们走出一时一地的井见,突破相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世界。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自尊,反而促使我们更自觉地把自己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摒弃盲目的夜郎自大,才能真正意识到21世纪我们每个地球人 应当担负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来源:作者博客;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