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给公选新官上的“最后一课”是啥内容?


    考得好就一定能干得好吗?面对过五关斩六将“考”出来的100多名年轻干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很坦率地提出了他的担心。昨日(11月12日),汪洋给广东公推公选出的100多名年轻干部上了他们履新前的“最后一课”,教他们怎样做一个为民做事的好官。(2008年11月13日人民网转自南方网) 

    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干部选拔任用的创新,让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但是因为他们毕竟是通过“考试”选拔上来的,考得好不一定就能干得好,甚至有些根本就胜任不了,是公选干部的一个尴尬和困惑。因此,汪洋书记对即将履新的公选干部在上任前再作一次动员、再敲一次警钟,再上“最后一课”,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我们都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同样,汪洋书记的这“最后一课”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所讲的内容几乎还有点老调重弹,但是对于那些即将踏上为党做事、为民履职的新官们,却字字千钧。 

    考得好一定能干得好吗?这应该可以作为汪洋书记整堂课的总标题或总板书。围绕这个问题,汪洋书记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和阐述。 

    一是科学发展。汪洋告诫大家,成为独当一面的人需要历练。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汪洋书记的这一论述,可谓点出了这是执政为官之第一要务,也是对新任年轻官员的最好提醒。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抓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是每一位官员,尤其是年轻官员的第一道作业题。谁答得好,谁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党为民造福的模范。 

    二是修德养性。汪洋说,我们要修的德是官德,最大的官德就是为民做事,为民造福。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所有领导,所有官员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养的是脾性,也是四个字最关键:与人为善。官员有了为民造福的德和与人为善的性,便会有一颗平常心,看淡功名利禄;怀一粒进取心,兢兢业业、尽责尽职;藏一个荣辱心,始终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尽一份感恩心,始终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兄弟亲人,真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三是实事求是。汪洋深情而诚恳地说,我以我这许多年工作的经验告诉大家,坚持实事求是,你就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大智慧。确实,正如汪洋书记所说的,实事求是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谁坚持了,谁就能推动历史进程;谁背离了,谁将被历史所淘汰。求真务实、实事求是,除了应用在工作上,是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法宝;也体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上,是促使自己不断修正不足的明镜。年轻干部毕竟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群众工作的历炼不够,所以,不能因为自己学历高、年龄轻就认为自己了不起,就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拣轻怕重、挑三拣四;事情干不了多少,就跟组织上邀功请赏,谈条件讲价钱,一点都不虚心。有了这种不实事求是的心态,是绝对干不好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工作的。 

    当然,社会是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年轻干部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和培养的品质。但是,不管怎样,为官一任,要想造福一方,汪洋书记对公选新官所讲的“最后一课”中所提的课题,所阐述的“三个方面”,每一位官员都应该深入思考、深刻领会、深切实践。



相关新闻: 

    汪洋告诫公选新官:别以为考得好就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