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山先生是中国最早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1949年后毅然返回中国的第一代经济学人。老先生曾经在外交部、朝鲜战争中国谈判代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政协等各单位和机构工作过,为新中国各条战线均立下了汗马功劳。“浦山奖”即是以老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最高学术奖项。
最近,第一届“浦山奖”终于评选出了结果。得到最佳论文奖的有两篇,一篇是姚洋等著的“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研究--来自全国、江苏省与广东省的证据”,另一篇为汪德华等著的“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大可有幸被邀请为“浦山奖”的专家评选团成员之一,参与了最佳论文的投票过程。在此谈谈我自己在评选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是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在这几年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参选论文均对本领域的学术现状十分熟悉,在论证时能够保持逻辑的一致,在方法还是从行文上,也基本与国际标准的学术规范相一致。我曾经在过去数年内给包括《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中文学术刊物审过不少稿件,对稿件质量的印象基本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好。这说明,不仅仅是世界经济片,而且是整个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都在不断进步。
二是对评选委员会的组织工作颇有好感。评选委员会的组织者的效率很高,并且整个评选过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做到了公开化。这有利于评委们进行对比和参考,也是对参选论文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的最大尊重。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三是对评审结果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含义颇有感触。实际上,获得最佳论文奖的两篇文章在第一轮的评审结果中,并不是得票最多的(虽然大可的投票和最后结果非常接近),甚至不是排名最靠前的。这说明,在第二轮评选中,相当多评委的投票次序和第一轮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原因估计有二:一是经过第一轮的筛选,在第二轮投票中,按照多数原则进行评选的规则随着评选论文数量的减少而集中反映了评委们在评价标准上的巨大差异;二是评委们的评选标准并不存在很大差异,但在第一轮和第二轮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对论文本身的印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个人估计应该是第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
四是绝大多数参选论文均对实际性的课题予以了较大关注。比如第一轮评审后的10篇入选论文的题目(除两篇最佳论文外)包括: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货币升值的后果——基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的理论框架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 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 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一个基于收益递增的策略性劳动分工模型。这些题目,既实证性较强,又具有较现实的政策含义。这不仅反映了世界经济学片的研究特点,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特点。另外,参选论文的作者,有些是我的师长,但大部分是与我同龄的年轻人,这也是本次参选论文的一个特点。
最后,大可对浦山等老一辈中国经济学家的经历也有一点感想。像浦山、张培刚等前辈,抱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未来的憧憬,在49年后毅然返回祖国。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所景仰和学习的。不过他们所处的时代辜负了他们。他们在欧美留学时的同学,大部分在国际学术界声名显赫,有一些在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们自己,却在他们希望做出贡献的时代并没有获得多少学术上的突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学术环境的改善,中国经济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毕竟在各方面都不断取得进展。并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还给中国学术界提供了令人兴奋的研究机遇和崭新的研究话题。这一点,又是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相对于前人的幸运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