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的内需计划中需要紧紧跟随严格的审计措施
李华新
中国计划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用来阻止经济衰退。这笔资金将于两年时间投入到低租金住房,农村地区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中国的这项计划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这是一些国外媒体的比较中肯的见解,但是如何监管和使用这批资金,使到位后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能够真正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的监管、审计问题不可小觎。
的确,中国政府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回旋余地上,提供了资金的投资保证,因此有评论言,在我们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触及到实体经济的时候,现在开工建设的基础设施等等各项工程,投资之大、项目之多,以及因此而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但是,在我们对用四万亿的用以改善民生的设施进行建设的时候,隐忧也同时存在,那就是那这些资金闸门开了之后,拥有使用这些资金的单位机构,以及项目的承包者,施工单位所看到的也是很现实的利益,那就是这是属于国家投资的肥肉,你是可以毫不客气从中咬上一口的。
因此在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抓手的时候,现在在北京,一个新的现象也同时出现了,那就是各省市的企业、单位包括政府部门,都纷纷到国家发改委来要项目,都在对四万亿的钱能否投向自己的地区或是部门,成为当地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源头,都是在不遗余力地争取。因此一时间发改委变得很热闹,成为人们聚焦的地方,到发改委去要项目的“潜台词”,就是能够得到国家的投入,就是能够用这样的一笔不菲的资金来为地方经济,在当下的危机时刻迅速补充发展的真金白金,因此其中的各种手段的使用,也就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应该说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投资的诱惑比起所谓的“跑部要钱”,却是显得理直气壮了。因为资金是最硬通的东西,没有谁会国家的巨资投入不心跳眼热。但是,即使是通过一些个别的其他的途径能够争取到本来就在计划之内的,或是通过一些工作而得到的不可能的资金,这写虽然不可多多职责,但是在项目资金之后,自己的小算盘也是对这些巨额资金不会不去作一些非分之想的。
这种急于要为民生事业做贡献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却也不无担忧。 “十大措施”要在地方实施到位,应该有监督性的方案提交人大表决通过,并由人大参与建立全程跟踪审计制度,从而可为如此巨大的公共支出建立一个安全的框架和制度保证。
而某些地方政府通过游说一旦获得投资,从历史情况来看,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政绩,很可能将资金用于短期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可能引发上世纪90年代的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4万亿的投入不仅不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不能确保民生,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反而会引发投资灾难,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周期中贻误经济转型的大局。
国务院提出的以民生为宗旨,促增长为目的的经济转型方案的大方向无疑是对的,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一个确保资金安全的制度框架,以及一个公共决策的过程,政策的权威和严肃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则的佐证。为了避免发改委门前“攒动的人群”导致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偏离预定之轨道,需要为巨额公共支出的使用、监管建立一套相对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增加公共智慧和民众的话语权、扩大经济民主,显然是必须具备的制度元素。
为管好用好中央投资,国务院会议要求强化监督审计,防止铺张浪费。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将联合进行全程监督检查。现在看来,必须要同时启动有关监管的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措施,而不能等到出现了违规违法的问题,采取纠正,或是严处的事后处理,因为那时损失已经造成,浪费的资金已经花掉,因此那样的马后炮式的查处,必须要有预见性,不能在时候以查处了多少在这次四万亿就是计划中的违规案件而自我得意,要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使得不能出现违规违纪的问题,如是才能有可能用足用活扩大内需的资金,把国家要做的以改善民生为首任的救金融危机于水火之中的危局渐渐归于平息,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期待经济发展能够呈现的又好又快局面。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