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段宇宏
“老师,我们又是哪一种实验课程的小白鼠?”段心仪作为台北中山女高的国文教师,学生们经常开玩笑地向她提出这个问题。她曾出过一道作文题——《给总统的一封信》,学生有三分之二提到教育改革问题。有学生写道:“教改10年来如时尚流行更迭,孩子如白老鼠服了这剂改服那剂,死的都不是大人”;“教育人员是要帮受教者实现理想,而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近十几年,“教改”成为台湾社会主流共识,但是怎么改,纷争不断,改革过程,流于混乱,改革结果,贬多于褒,很多学生和家长把这种教改称为一种“折磨”。“去中国化”色彩浓厚的《九五课纲》原定于2006年实施,但因争议过大,延后一年,变成“暂纲”。
酝酿5年之久的《九八暂纲》原定于明年实施,也因为争执不断,继续改订,延后一年实施。国文与历史两科,向来是蓝绿两营的兵家必争之地。近期,马政府的教育部官员透出风声,即将实施的《九八课纲》,文言文比例会从当前的45%提升至最低50%,《论语》和《孟子》又将重新成为“必修”或“必选”,本月底还会就此问题召集各方人士讨论,但大趋势明显已定。
对于这个消息,高中国文教师多流露出欣喜之情。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前身为抢救国文教育联盟)余光中仍嫌比例过低,希望能提升至65%。绿营的《自由时报》有点坐不住了,对此发表了火药味十足的评论,如果暂且刨去文中的时代性词汇,颇像五四时期一篇“砸烂孔家店”的战斗檄文。
评论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论、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气焰”,学生“学得摇头晃脑却一无用处”,“文言文比例还是高居不下”,“抢救国文?其实是抢救中国”,批评马政府的“中国情怀”发酵,用“中国毒素”搞文化污染。台湾的教改,体现了其独特的政治生态,在语文与历史教育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阿扁经营的“独性教改”可能崩盘
“英国工党执政时,会主张大众化教育,文法教育与技术教育不应分开;保守党执政时会主张精英教育,要求文法教育应绝对有别于技术教育。我认为台湾的教改争议体现了一个民主社会中各方力量无可避免的博弈与碰撞,是正常现象。”吴清镛解释道。
吴有三个身份,《九八课纲》发展委员会委员、总纲小组委员、课务工作总召集人,也许是作为政府部门相关事务负责人的缘故,每天都要倾听各方声音,吴对教改的评点非常中立冷静。
目前关于课程纲要的争议,吴清镛介绍说,大的方面,蓝营教育方针倾向“大中华主义”,绿营倾向“台湾主体性”;具体到国文和历史课程设置上,蓝营主张增强文言文和儒家经典,强调台湾与大陆不可割裂的联系,维护中华道统和法统,提倡增强高中教育的学术性;绿营主张增强白话文教育,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区别,体现台湾的“主体性”,提倡高中教育大众化。
吴清镛虽然认为台湾的教改之争与英、日、韩等国无异,但也承认,英、日、韩等国的教改,主要是围绕技术性问题来展开,而台湾的教改却多了一个统独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因此教改困境的突围,颇有难度。
语言文字是思维与信息的载体,在台湾深绿人士看来,使用中国语言文字对于“台独大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灾难,可历史和现实因素,使得这种灾难又无可避免。独派人士更为痛心疾首的最大阻碍,则是来自两蒋时代遗留下来的、带有浓厚“大中华主义”色彩的教育系统,重中之重则是国文与历史。不从根子上下功夫争取下一代,随着时间流逝,台湾社会伤痕弥合,绿营有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
阿扁执政8年,任命绿色的杜正胜当教育部长,对教育系统实施了多处局部手术,以推行独派意识形态。阿扁在表扬台湾义工的贡献时,用了“罄竹难书”一词,遭到讥嘲,杜正胜为阿扁辩护道,用得没错,“罄竹难书”本来就是纸多得用不完的意思。尽管台湾的很多国文教师视杜正胜为大敌,但由于他独性鲜明,个性突出,阿扁对之力挺。
百年名校中山女高的国文老师段心仪,是民间批评扁政府国文教育较为激烈的人,也是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常务理事。她认为,在《九八课纲》上争取对国文课程的微调很有可能,要对总纲有大的修动则较困难,“毕竟这是扁政府教育系统的人多年的心血,他们不会就此全部放弃1教育部中教司司长苏德祥也表态,如果对《九八课纲》大修,可能3年后也无法实施,目前也只能微调。
课纲之争就是意识形态之别
台湾高中课程,1973年、1995年、2006年经过三次重大修订,期间据形势变化也有微调。根据实施时间,以民国纪年命名为“某某课纲”。每次课纲从酝酿到实施,有长达5年时间。《九五课纲》2004年11月公布草案,随后在全台召开三场公听会,但由于争议极大,定为暂纲,意图在实施中征求意见,发现弊病,为修订《九八课纲》奠定基础。
《九五课纲》被视为“去中国化”色彩浓厚的课程纲要,与过去相比变动较大。国文方面,减少了课时,把《论语》、《孟子》等课程改为“选修”;历史方面,从课程设置到课本编写,都体现了独派的深远用意。
中华语文教育促进会在看到《九八课纲》草案时,感觉它不仅承袭了《九五课纲》,而且问题更为严重,组织了多次施压和呼吁活动。段心仪说,《九八课纲》把文言与白话文的比例维持在45%与55%,但是却把选用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章节也算在文言文比例中,而这些文章以往是不算作文言文的。
此外,台湾的文言文作品被提升到8篇之多,这是为了体现与中国文学“等量齐观”、“比肩而行”之意。“我也常常反思,我们是不是有‘大中华主义’,但我更多的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考量。”段心仪介绍,由于台湾本土的文言作品数量非常之少,为了刻意体现“主体性”和“对等性”,扁政府强行挑选一些作品与《赤壁赋》等排队看齐,只能摈除更多中国古文的优秀篇章,显得很滑稽怪异,使得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变得狭窄。
另一位中山女高的老师庄芬则认为,《九五暂纲》把以前必修的论、孟改成选修,自然就影响到联考,很多学生怕挤占联考必修课时,只能不修,学生们为应付考试,选修课的学习意愿也深受影响。
原来国文课有10节课时,目前缩减到5节,另有5节被塑造“主体意识”的乡土课占用。中山女高这类名校,实际一直冒着“违法”之嫌,自己拼命挤占出课时来教授论、孟。具体方法就是国文老师在兼上副科时,悄悄讲解论、孟,或者设法把它挤进课纲规定的国文课时中。《九五暂纲》实施后,该校的国文教师一致表决,坚持教授这些中国文化基础课程,抵制教育部的措施。
据段、庄两位老师说,她们这样做,是因为论、孟是中国几千年的精神道德遗产,国人现实生活中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它符合中国人的习俗和思维习惯,一个民族和社会总要有道德伦理支撑,而年轻人接受这种精神资源比接受外来的精神资源更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