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和道德上共同进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军队和党的组织成为中共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铁三角。我们党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主义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来进行整合,就会出现思想多元化进而政治多元化的状况,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在这方面,苏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等口号,从长期的“左”一下子跳到右。思想领域一旦打开闸门,原本潜伏的或者国外的各种思潮汹涌而来,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苏共70多年的成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苏共原有的意识形态部门和思想界又毫无招架之力,思想极其混乱。鉴于苏共和东欧共产党失政的教训,早在2000年江泽民就强调:“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来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论断。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1982年以来,每一届党的代表大会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十三大的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如果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算起,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整整二十五年;如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算起,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二十九年。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倾向。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是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不同的价值选择都获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间。多元的价值一方面扩展了国人的选择自由,很多人都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无需背负很大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也在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绝对价值被相对主义所颠覆,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所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200634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2]郭建宇:试论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3]伍小涛:终结还是在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审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4]雷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四个坚持[J],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7年第7期。

[5]郑永朝:国外政党执政失败的教训浅析[J],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