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的能源安全
田南雁
简介
大国关糸中99%是政治,又牵扯到石油政治那就纯粹100%的政治。在地缘政治中,包括中日关糸,中俄关糸,中印关糸,中美关糸,都涂上石油色彩,中日关糸,中美关糸又关乎台湾问题。
中国的要害在中国石油通道,石油战略储备,中国资源税,其次才是海外油源,石油期货等问题。石油关乎中国主权和利益。任何国家从历史上对于资源的争夺则放在首位,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力全部服从于它。
正文
2008年环太平洋所有国家将面对比当前更为严峻能源形势。中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自2004年开始中国步入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据保守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原油产供能力分别只能达到1.75亿吨和1.9亿吨,而同期石油需求为3.4亿吨和4.4亿吨,缺口为1.65亿吨和2.5亿吨,
近期,随着国际油价100多美元排徊,中国获取海外石油的代价越来越大。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是迫不及待的。中国由于长期缺乏石油战略的研究,比如石油通道问题,中俄石油管道问题、战略石油储备问题、海外油源渠道问题、参与石油期货市场问题等,吃亏不少。中国刚刚认识到石油安全战略的问题,但在高油价夹逼下,就现抓也晚了。2006年中国已做好中国能源局组建工作,专事中国能源战略管理及运行。国家发改委以2007年底组建了国家能源局。在三里河一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改委,一个大门两块牌子。
中国在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政治空间,外交空间都很小,只能依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些国有大公司的“海外军团”各显神通。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近两年来已在不少地区表现得相当活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除了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 “走出去”战略。中石油、中石化在2003年伊战后,也把手伸到美国后院,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厄瓜多尔,中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美洲委内瑞拉,非洲尼日利亚,苏丹等地。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一来,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
中石油、中石化在非洲不惜冒着苏丹的动乱,安哥拉战火寻找石油资源,尼日利亚边境磨擦寻找石油。2005年,中石油在伊朗不怕美国的核控制压力来寻找天然气。中国目前在伊朗境内拥有3座大型油井,并架设了耗资700亿美元的伊中线,这是一条半地下型石油管道。将向中国南方油料短缺的地区提供天燃气,2,5亿立方提供30年。
中国已向曾被美国视为最可靠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发出的最有争议的石油建议。近几年,北京一直在游说利雅得允许其有权使用这个世界最大的能源储量。作为回报,中国人已提出给予沙特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将会获得的立足点,同时北京还把向利雅得提供武器作为“红包”,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拒绝出售的弹道导弹和其它硬件。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巨人迅速出现在世界市场,中国迅速飙升的能源需求,正推动着亚太能源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必须寻求海外供应,中国可以利用水电、核电或可再生能源,但现实是,中国将必须使用所有形式的能源,因为中国的能源需求实在太高了。”如此庞大的进口量,在给世界石油运输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给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带来风险。
中日龙抱月
中日问题象老人练太极推手。一场不宣而战石油战争,已经在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爆发。
中国由于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受困后,一个是中国钓鱼岛(据1982年估计当在737-1574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存量7%);另一个是中国南沙群岛和印尼的纳土纳群岛(占世界总储存量3%的石油和占世界总储存量50%的天然气)。2004年中国同日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夺,为了争夺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油田,中日已开展了数月的较量,完全依靠石油进口的日本,正在拚命地游说莫斯科将其2300英里的石油管道通向靠近日本的俄远东海岸。但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在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关头,已将俄罗斯的石油视为其“能源安全”重要的一环,正为努力争取通向大庆的1400英里的石油管道。为石油管道的走向,两国都不惜倾国之力。中国和日本争夺西伯利亚石油中,“安大”,“安纳”之争,便可看出明堂来,有钱就改道。在里海地区,欧洲人、俄罗斯人、中国人还有美国政府和各大石油公司,都正为能在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大油田分得一杯羹而展开激战。中日的石油之战已到了如此激烈的关头,乃至日本政府已提出承担50亿美元的管道费,并要投资70亿美元来发展西伯利亚的油田,同时还向俄罗斯“社会工程”拋出20亿美元的诱饵,有钱能使鬼推磨。日本如愿以偿获得俄罗斯的石油,那么可以肯定只有一点,北京与东京的关系将会跌至历史最低点。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每年可供出口的石油很难稳定超过4000万吨,日本想要5000万吨,中国原本需要3000万吨,这是双方的底线。粥就一碗,不够两个大肚子汉喝的。
日本和伊朗谈判两年的一项20亿美元的石油开发协议由于美国的阻挠没有签成。对于拥有60亿桶原油的伊朗最大油田,日本视之为自己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经济的重要能源来源,由于美国对伊朗盯得很死,日本总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它重功利,重权谋,会用奸,下阴招。
中俄难兄难弟
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糸,从历史关糸上就象一对难兄难弟。
里海石油管道是从阿塞拜疆的里海港口巴库经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再通往土耳其的黑海港口杰伊汉,全长1767公里。这条管道从酝酿到协议的签署,都有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早在1994年9月,阿塞拜疆与西方国家签署第一个开发里海石油的“世纪合同”以后,为免受俄罗斯的制约,建设一条“西线”管道就被提上日程。 1999年11月,在伊斯坦布尔欧安组织峰会期间,土耳其、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三国总统正式签署巴库-杰伊汉管道协议,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参加了签字仪式。文件签署后,克林顿特别强调,这是美国外交的“巨大胜利”,给管道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2002年9月18日,该管道工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由于资金准备不足,里海管道的开工日期一拖再拖,但在美国、英国的竭力推动之下,虽然开工和完工的时间推迟了5个月,但还是比预想的要顺利得多。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开通仪式上颇为感慨:“没有美国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巴库-杰伊汉管道。
2007年5月,经历了筹款难题、开工延迟等波折的里海石油管道顺利开通,受到多方关注。管道经济上的价值显然弱于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作为里海地区第一条绕过俄罗斯直达地中海的新管道,它流向西方的可能不仅仅是石油。管道的开通仪式上,聚集了阿、格、土、哈四国总统和美国的能源部长以及30多个国家的代表,美国、法国、乌克兰、意大利、日本的领导人纷纷发来贺电。可见,管道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多国政治利益的裹狭。
在管道建设期间,格鲁吉亚、乌克兰先后发生了“玫瑰革命”和“橙色革命”,2006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出现了政权更迭,独联体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这个地区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的经济需要都有所降低。美国为保障管道的安全,将进一步加强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政治和军事合作,甚至谋求向这些国家派出军队,鼓励这些国家融入欧洲和北约。俄罗斯的“后院”由此将变得支离破碎。
里海石油管道带来了新的压力。对中国来说,因为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哈管线是双边合作项目,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而且在油源分散以后,中哈管道的供油量只能追求一个最低的保障。哈萨克斯坦仍然会采取“平衡”的政策,中国虽然不会有很大的损失,但里海石油管道已经建成,中哈石油管道的二期工程“阿塔苏-独山子”段到年底才能完工,下一步连接到里海的管道和供油量肯定受到影响。由于哈石油产量不可能达到同时满足若干个输油管道的需要,届时的竞争也会十分激烈。
俄罗斯去年也学玩石油武器,影响周边国家的政治,俄罗斯里海石油资源的充余,国家财政迅速恢复。
由于21世纪石油将基本被全部开采告謦(连居世界第一位沙特石油也只能够80年的开采量,它储量约362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5%),石油争夺战将很快地白热化。
中印龙象之争
中印象道士耍武当剑。
龙象之手伸向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这个被赤道横贯的南美洲小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2006年10月,厄瓜多尔总统古铁瑞斯希望通过授权经营许可及签署合同来吸引价值达80亿美元的私人及海外石油投资。这使得两个经济高速发展面临能源瓶颈的发展中大国——中印,再一次为海外石油交手。
两个经济高速发展面临能源瓶颈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再一次成为海外石油争夺战的对手。 厄瓜多尔也引起中印在海外石油基地的龙象之争老对手。与此同时,印度的国有能源公司也在部分地区表现异常活跃。龙象遭遇麻烦相同,都是工业缺血症,他们饥饿的无以果腹。美林证券新加坡能源分析师阿德里安.罗指出,中印在国际能源收购市场的遭遇战,很明显,与这两个国家的“国情”有着直接关系,“两个国家都是原油净进口国,他们都不得不去想方设法获得外国能源储备。”
2006年9月15日加拿大能源公司已在9月14日宣布将位于厄瓜多尔的石油与天然气资产,以14.2亿美元出售给中国石油产业的合资公司,2006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41.8亿美元击败印度公司,成功竞购哈萨克斯坦石油产业后,印度国有能源公司的第二次败北。当今世界两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和印度,正在全球掀起一场能源争夺战,尽管印度能源公司一个月内两次在能源争夺战中败给中国公司,但所有的能源专家认为这场能源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中美龙虎斗
中美象俩和尚打少林拳。
《华盛顿邮报》登过一篇《中国最近的‘威胁’》,把明火引向中国。(2005年6月27日)塞巴斯蒂安马勒比这样比喻:“中国仿佛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纵火犯,在本来相互独立的火苗上又浇了一桶油,使火焰燎原成了一片熊熊的地狱之火。”
中国刚刚进入全球能源市场的新手,中国已背了不少恶名,“大肚汉”,“纵火犯”,中国寻求油源之际,就得必须与美国石油政策正面冲突。中国没有战略石油储备,中国在石油问题上依赖中东就是依赖美国。美国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制裁和封锁中国,而中国却很难实行反封锁。相反,如果中美互换角色,中国拥有石油运输线上压倒一切的军事优势的话,会把美国决策人逼得“佛跳墙”呢!
美国的战略重点从1998年就移到亚洲来的原因,亚洲军备从1999年也一路走高。美国的石油政治体现了美国遏制战略威慑作用。石油禁运将是两国的冲突焦点,一旦宣布石油禁运那就意味着开战,其后果包括可能的核对峙。就“石油政治”根本所在:美国人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心态。美国正在把油价当作经济武器用来对付中国。中国每天需要300万桶进口石油,主要从波斯湾进口。中国是美国谋求全球霸地位的主要竞争对手,于是美国企图给迅猛发展的对手下“石油绊索”, 历史上美国利用石油武器制裁过很多国家,二战期间30年代控制石油拖垮日本和德国;上世纪40-50年代曾把欧洲绑在的“马歇尔计划”的战车上;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利用自己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增加油产量,打压国际石油价格,让前苏联减少大笔外汇收入,间接拖垮了苏东地区的经济休克解体。美国用石油武器,当低油价能保护美国利益就采用低油价,当高油价能保护美国利益就采用高油价。
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等国,美国正筹在建非洲司令部,其主要目标是保护美国人有权使用这里的油田,同时也拒绝中国和其它饥渴的大国介入。美国害怕中国咄咄逼人地在海外购买一个公司或是油田,保证石油流到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流向中国。
中国在石油问题上面临的难题是:在石油问题上依赖中东就是依赖美国。美国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制裁和封锁中国,而中国却很难实行反制裁,反封锁。中美象俩和尚打少林拳,一寸长一寸强,美国控制了石油,也控制全世界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控制石油金融期货和投机炒作。美国以石油为武器,美元贬值,威逼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进中国,热炒地产推高房价。推高金价和有色金属,使中国发动机熄火,次货危机会使美国金融危机暴发,全世界的大萧条即将到来。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期,非得把世界拖进经济萧条的死胡同!石油价格上涨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的一种手段而已。
中国石油通道——
2004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以达到50%——60%。按国际惯例对外依存度超过50%,就应该有自已远洋海军提供护航。而中国建国近60年,中国没有远洋海军提供的海上通道安全。对外石油依存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中国石油安全的脆弱性在增长,美中关系如果朝消极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已担负海上护航的责任。
中国石油通道危胁越来越大。中国进口原油主要依靠大型油轮运输,油源地为中东、非洲、美洲、东南亚等。但中国并没有建立足够规模的油轮运输“国家队”,两大石油进口商——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没有自己控制的油轮船队。严重依赖国外油轮,90%以上竟然依靠国外油轮运输,而中国远洋总公司承运仅占海上石油进口运输的一成,特别是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航线上,中国船东所承运的份额更少。而这两条航线所在地区局势一直不太稳定,却又恰恰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航道;很显然,在目前进口石油通道单一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战争、外交争端和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中国石油通道极易受制于人,对能源安全极为不利。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台湾海峡,起码这四个卡口,都可以给中国石油通道造成威胁。
马六甲海峡历来是咽喉要路,海峡最窄处仅为1.5英里,而且小港湾密布。马六甲承担着全球约50%的石油运输重任,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的80%左右都通过此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万只船舶通行这里。如果中东到东亚的船只不经此地而绕行则要起码多花好几天时间,且必然使原油价格、运输费用以及船险费随之上涨。而有迹象表明,恐怖主义分子似乎对此处感兴趣了,据国际海事局资料显示,2003年起每年在马六甲海峡发生过20起——30起海盗事件。美国近期也借此扬言要驻军这里。因此,中国对马六甲安全问题的担忧越来越突出。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
中国的能源储备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以石油储备为例,能源基金会杨富强说: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可供使用150多天,日本则多达160天,目前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量。
中国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目前还仅仅是筹建阶段,即使建成,中国石油储备才21天,计划2010年才刚刚达到35天,储备石油35天的进口量,就连应付台海冲突也不够。笔者认为,这意味着在国际石油链条发生重大危机的时候,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非常脆弱。
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底组建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 2004年,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正式启动,国务院拨出60亿专款在辽宁大连、山东黄岛、浙江镇海、舟山港建设4个石油储备基地,设计储备30天的进口量,相当于1000万吨。其中镇海基地已经建设52座储罐,储备520万立方米石油。黄岛基地规模为320万立方米,建设32台单罐容积为10万立方米的外浮顶原油罐,计划2006年12月31日前完成一期工程。其它基地在2007年左右完成建设。计划将中国石油储备提高到60天左右。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国家和地方储油基金,支付购油,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费用。最后形成以国家储备为主(70%),地方和商业储油分别占15%的格局。
提高资源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资源税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资源管理手段,而不能够体现资源的真正价值。” 我国的资源税应对国际市场反应太慢。我国现行资源税基本规范是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覆盖范围较小,只涉及原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个税目,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性质。
2005年6月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宣布提高河南、安徽等8省市的煤炭资源税标准。8月中旬,两部委又联合发文,调整油田企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目前,进一步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正在酝酿之中。发改委应扩大对特钢、钛、铝合金、铟、钼、钨、稀土等战略资源应设专一税种,并限制出口。
日本人历史上就深深地认识到资源的紧要,从几十年前就从中国山西进口大量的煤炭填海造地,并至今仍然继续从煤炭,有色金属、稀土方面的储存。
大国关糸中99%是政治,再加上石油政治那就纯粹100%的政治。在地缘政治中,包括中日关糸,中俄关糸,中印关糸,中美关糸,都涂上石油色彩,中日关糸,中美关糸又关乎台湾问题。
中国的要害在中国石油通道,石油战略储备,中国资源税,其次才是海外油源,石油期货等问题。所以石油关乎中国主权和利益。任何国家从历史上对于资源的争夺则放在首位,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力量服从于它。
100025 北京朝阳区甘露园南里1区7楼1509号
13681023595
2009年中国的能源安全
评论
16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