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振:再论摩展
关于摩托车行业的展会,每年举办后都遭到媒体的炮轰,但是年年诟病年年办,有好事者竟然将其归纳成程序:庞大的开幕式上一般都会有请一些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剪彩、讲话表示祝贺,参展商慑于政府压力,或者对组织单位的游说存有幻想,花费大量的真金白银布展,最后自娱自乐,“潇洒走一回”。
其实,外表的繁荣都是主办方做给参展商看的。其一是为了显示展会的级别,其二是为了让参展商看到主办方所做的努力。但这些作秀手段都不是参展商关心的,相比这些花哨的东西,他们更关注的是更实在的东西,比如观众的数量、质量,比如现场的交易量、签单量等。
无论从重庆国际摩展还是江门摩展,起初的思路都很明确,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展会成长到一定的规模时候,再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推动城市发展和产业的发展,会展业作为一个带动系数很高的特殊行业,既需要体现资本所有者(企业)的意愿,又要体现政府的意愿(城市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或宏观调控下,走场的发展道路,通过“交换”方式实现多方的价值需求。但是现在的境况却截然相反,变成“企业搭台,政府唱戏”,
“这次展会外表的红火是因为刚好和江门的华侨节捆绑在一起,人数多,但是对我们企业来说目标客户却不是很多,所以企业对这次展会的效果都不抱很大的希望,很多展台设计和参展车型都是企业委托当地的商家操刀,所以展台都很小,车型也比较简单。”一位参展企业人员说。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展会失去了部分原有色彩,商贸成了展会的单一功能,交易成了展会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订单成了参展商追求的全部目的。如果交易量不高,展会就不算成功,因此主办方总要尽可能的放大交易数额;如果没有拿到订单,参展商就认为参展没有意义,因此失去了继续参展的兴趣。
笔者认为,所谓展会,首先的重心应该在展上,是一个企业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种单纯以成交量论成败的思想主导下,主办方和参展商都忽略了展会的“展示功能”,客观条件也弱化了展会的“展示功能”。但是在专利保护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展示功能也遭遇难以面对的尴尬,直接的“拷贝”和原厂的产品同台竞技,这也成为展会的一大特色,所以很多展会竟成了一些大企业的维权场所,对未参展的企业来说,在所谓的机密保护机制下,下一届展会将更缺少吸引产品,如此恶性循环,将导致展会被参展企业和观众最终摒弃。
究竟一个成功的展会侧重点是务实还是务虚?呵呵,当然,最好两者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