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实现地方政府18万亿的投资,则必须放弃财政赤字可控性的要求;如果要保证财政赤字的可控性,则必须让地方政府食言。
18万亿豪言壮语背后:地方财力实无力撬动
本报上周率先报道了《各地保增长热情高涨 投资总额已逾6万亿》。可是短短一个星期之后,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数字已经膨胀到18万亿,远远超过了中央提出的4万亿。
在各地政府豪言壮语的背后,记者发现,地方财政力量实际上无力负担这么庞大的开支。
地方财政最多撬动10万亿
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负责人王军表示,未来几年我国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将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但是他同时强调,这些赤字将在国家可控范围之内
在项目实行申报制的情况下,在当前国家那么重视项目建设的难得机会下,各地都很像分一杯羹,竞相分更多的蛋糕,所以上报的项目多,数额大是必然。但可能也存在一个误区即将来项目批准后,国家会投入很大一部分,而自己只要出一些配套资金就行,但事实上中央财政就那么富裕吗?是的,这几年每年财政盈余都超万亿,但是这些盈余是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如外汇储备每年将占大头,实际上财政上可支配的资金并不是很宽裕的,当然地方政府虽在这几年有颇丰的财政收入,但是没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自己的财政有盈余,大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以地方政府也很难拿出太多太多的资金,那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从何而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还应通过盘活一些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和银行的储蓄来启动消费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