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石蒙,何谓圆满?
感知圆满本是一只可会意或者说是无可言传的境界。因为,天地之间感者知性体悟觉本意识,就好比如是木本水源一般,天当回归于自然生态。在此,这些个生态言语所生之因由(果子)结缘于作者昨日的圆满之说词。接下来石蒙就说一说,当下作者主体之我个性化知觉(彼如A之圆满),并解释其(此圆满说辞概念的)文本价值。亦即在此地此刻此石语因彼圆满蒙生(此圆满概念)之意义。这当如是知觉何以圆满的开场白:知觉圆满的木本水源。
一、历史背景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表青年人朝气澎勃,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是上一世纪60年代共和国创立者之一毛泽东送给中国新青年健康成长与思考的寄语。那何谓我们共通感知(觉)的“世界”。这就要从一篇演讲,一篇有关人文社会哲学基点——既哲学符号现象的《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讲起才好。该篇演讲的主旨正如题是: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
因为,同样是在上世纪中叶,年仅38岁的法国社会哲学学者莫里斯.庞蒂,在1946年法国哲学学会上发表了《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的演讲,并取得了巨大的正面描述社会现象的哲学意义。
2002年由北京大学中法文化关系研究中心以《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的方式介绍给了我们。并且由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二、认知何谓我们共通知觉的“世界”
首先,世界是你们的世界,
其次,世界还是我们的世界,
所以,世界是你(们)和我(们)共通的世界。(注意:没有主客观之等差。)
而无等差的世界现象的存在、价值和理性的预先设定符号,必须被生存在这等“世界符号”之中的个个主体你我者之认知以及知觉之后才能生得主体个我的心智意识上面的体验。这就是说,客观世界符号因了或者说是缘于主体生存体验而存在。这正是现象客体的主观存在之基本意义。
明了世界现象存在而生有现象存在意义/价值。只有知道或知觉道世界存在的价值意义才能够有科学认知方面的实事求是。这也就是当今人们所谓要理性体验和认知那枝所渭可被我们共通知觉的“符号世界”。如此这样的符号世界,那描述世界现象的相应符号又当何谓之呢?读者请接着看下一节。
三、知觉的原始心境所映象产生出的那枝“心物”在此假借“符号”而称谓。
这时之语境中的符号,是此当下,该主体心境底即时保留或持续着物化了的精神事件。而符号(学)的最初始(化)意在对自然(感性)世界的描述和写真。用心感知。动情而生觉。知觉当如木本水源来。而此等有科学认知价值的描述写诗则要用心感知,或者是可悟道世界的本来现象并与符号世界相应和。
这一当下之心镜处所驻留的符号在主体心脑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可达成心口一致相应而发声。言吾口语于之至。
至此,符号和口语以及文字描述物者之标的现象世界就组成了知觉者的原始产出物。这样,由于人我主体本能知觉的存在,于是就为我们带来了那枝“原物”本身。物本身则是没有经过文化过滤的原始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言称的所谓物之“真者”。注意,这时所言指的“真者”若是更准确性地讲当是之为一中介视界相。并且,可以任由各个不同的主休者进行相应的认知和体验。
因为,现代社会,万千世界中无奇不有。世界如其相,又总是以符号的方式呈现在你我面前,并随空间时间而变幻。而作者在这里所用文字所描述的知觉是世界之相一般意义的独特形态。比如,你我可以空间格实间;也可以空时格实时;还可以借用时间来格空间格道间。这格那格此格彼格在此时或将来统称之意识实践。而知觉的实践正是使我们共聚一片天地之间,并且是让个人与社会结缘的独特质量品质特性得以(存在)保持直至不断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存在。思想无限创新无限价值无限的意义正是新思想的固有品质。
由此可推知,被主体人者之你我及大众所知觉的世界,只有在特定的时空范式下,才具有存在的真实价值。科学的认知领域也是由此而明晰诸如甲学科与乙学科的类别边界线。所以,实事求是地讲解,或者是思想意识表达,天当正是现代科学各个"独特形态主体"者当下原始心镜所处著的那个意识直觉(南春北秋之)景象。(说明:这里的春南秋北之心智知觉模式仅是石蒙借假指真的文学艺术用语。而文学艺术用术的价值存在则可由读者自己来深刻体识之。因为,这等心智慧能才是开启人们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而心智知觉的模式世界,则是知觉“世界之相一般意义形态”的又一种称谓。)
言之于此,石蒙还想借远古之圣贤之语道:
至知格物之乐者,无不乐于礼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原作者:庞蒂)
第一部分 作为意识的独特形态的知觉
由心理学家们了无成见地对知觉所进行的研究最终揭示:被知觉的世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物体的总和,我们与它的关系也不是思想者与思想对象的关系,并且多种意识针对被知觉物所达成的统一性并不等同于多位思想家所承认的定理的统一性,而被知觉的存在也不等同于观念的存在。
因而,我们不能对知觉进行习惯上的形式与物质的区分,也不能将知觉的主体构想成一个“解释”、“破译”并“安置”可感物质并掌握其观念规则的意识。物质“蕴含”着其形式,也就是说,归根结蒂,一切知觉都在某一视阈并最终在“世界”中发生,二者实际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不是由我们明确认知并设定的,并且,在知觉主体与世界之间可以说是有机的关系中,原则上包含着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部分这些研究结果的普遍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只有心理学描述的价值呢?如果能在知觉的世界之上迭放一个观念的世界,情况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们所赞同的观念只在我们生活的一段时间或文化史的一个阶段内有效。明证性并非必然,思想亦非永恒,尽管有客观化的进步并且思想常常并非有效于一时,观念的确定性并没有奠定知觉的确定性,而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因为是知觉的经验指导着我们从此一时刻过渡到彼一时刻,并使我们获得时间的统一性。在这一意义上讲,任何意识甚至我们对自己的意识,都是知觉的意识。
第三部分结论
被知觉的世界是所有理性、所有价值及所有存在总要预先设定的前提。这样的构想并非是对理性与绝对的破坏,而是使它们降至地面的尝试。(引用部分全文结束)
五、知觉圆满,天当石蒙
第一,“被知觉的世界是所有理性、所有价值及所有存在总要预先设定的前提”之解读如是石蒙者语。
首先,西方的哲学者庞蒂认为,客观的世界是因为被知觉而存在。在此,客观存在是唯一的前提条件。正如我们东方所言的客观存在物之标的当属唯一。
为此,若要保持其标的的客观性,其所对应的客观世界符号必须是理性的,而其代表的所有价值及所有存在,就要在哲学范畴的层面上预先进行所谓的理性设定。
总之,上述这样描述的理性设定之前题构想是使它们降至客观存在的地面上的尝试,而并非是对"理性"与"绝对"的无能为力的破坏。
第二,一般的唯物思想者认为,有知觉才会有意识。而该意识亦因意识之主体存在而具有其存在的意义。
因为,人类的知觉随其主体的生发存在而生发而存在。这样,知觉也有始有终;
其次,知觉当是主体自在意志本识的共同组织联合体系;
所以,人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与其自我意志存在之本相对应的知觉体系(符号)。
而上述这些,正是古贤圣人所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宇宙万象。
而这“人从众一”的自然生态景观之社会现象则是彼此相应物化了的社会知觉集合体,并且也是可以被每一位自在的主体进行感知的共有条件(因于有了预先的设定之假说)和开放式的感知平台。
第三,有了彼此知觉符号世界的主体者的概念性把握,认知的实践说和方法论也就可以据此而确立。
这样,缘于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认知世界或知觉了的客观存在。同样是要存在于这一主体概念之下而且是要预先设定。因有此设定,才好被各个不同的认知个体来获得。从此而生成有表征彼此主体个性差异的认知差异及其共同面对的那个客观存在的理性世界之界相。
进而,知觉的圆满之标的在此自然也就转换成了一个纯粹客观的理性世界,并且其所指之标的物也随之转化成一哲理化"符号"存在。而寻求此等圆满的那个过程正是认知知觉达成彼等圆满界相的持续实践和持续实践的不断进行之当下正是。
所以,为了社会的和睦和知觉的圆满,也就有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之存在必要。这也就是解文(语言文化标的物,客观存在者言如)说字之哲学性解释文本,及其解释性交往心智行动,所具有的不可替换的正面价值和理性意义之所在。如是石蒙这般知觉圆满之解说,天当本如,石蒙之认知与知觉的持续不断。
编后语:此篇读书心得完成于2005年7月。后经修改分三次登录在我的咸阳石蒙博网。今因机缘而在价值中国网上发表。在此发表之时,作者愿与爱好哲学的朋友们一同分享相互认知的那份共同学习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