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大家永远保持心灵健康!
—— 陈明远致意海内外朋友们同学们
到时候了,该做这样的自白了!
曾有好多次接到海内外朋友们和同学们传来的信息,直接的和间接的、相识的或不相识的、署名的和匿名的、急迫的或婉转的,再三表示关心和查询。
早就勘破凡尘、深居简出、大隐于市,没料想竟然还会收到这么多的“慰”和“问” (也许有人又要嘲弄这是给自己做广告或包装作秀炒作什么的、由它说去吧);最近我感到实在没有功夫一一答复,必须作出一个简要的公开回音,以了结某些误传。
主要是:为海内外朋友们和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而感激,切望你们别再牵挂我、别再悬念我——,让深情的勿忘我花谢了、让无花果埋藏到内心深处罢!像那歌曲中吟唱的:再见了!莫难过莫悲伤、祝福大家一切平安吧!
再说“可以加在陈明远这个名字上的定义也好,形容词也好”,并不是什么“教授学者科学家文学家……”不是什么“神童传奇人物”!只不过是一介布衣、一个年已花甲、唯有寂寞作伴的陈老师。在不相识的人们眼中是“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没有势力过了气毫无利用价值不值钱不是大腕不是大师不是大爷的孤苦伶仃一意孤行的孤家寡人”;也许在一些朋友们同学们记忆中,尚存一点隐约模糊的遥远的影像,而在这个浮华喧闹的盛世之中,他什么也不是!
然而陈明远引以自豪的是自食其力、独立自主、自行其是、自得其乐、逍遥自在——陈明远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还好好地活着 —— 要告诉大家的,如此而已。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陈明远并没有如流言所说的“跟某某是铁窗里的同号”、陈老师好好的、更没有“在其中患了XX病”,即使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陈老师也没有“一次牢狱之灾”啊!我真不明白多年之后怎么还会有这样令人伤感的传闻呢?(参看附录)
……
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调研、思考与写作。要写的素材太多了,再有一辈子也写不完呢。所以时间对于我说来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最大的乐趣就是“查验真相”并且在我的话语权可能做到的范围内“揭示真相”;只有掌握了真相,才有根据说出真话;也只有掌握了真相,才有根据寻找真理。
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社会、如同大树,一边是生机蓬勃的青枝绿叶、另一边却是霉烂的朽木腐枝;
甚至在新生代的青枝绿叶里面,也难免参杂着腐枝败叶!今后,究竟是青枝绿叶胜过朽木腐枝呢,还是朽木腐枝覆盖了青枝绿叶呢?
必须睁眼看清面临的危险——我们身上都受到病毒的传染,每个人都有可能霉烂腐败啊!
让我们努力战胜病菌的侵袭,让我们尽量维护青枝绿叶吧!
不要叹息、不要悲观、不要失望,我们的希望就是:在这荒漠中,营造自己的绿洲,哪怕是一小片绿洲、哪怕是红柳、仙人掌、苔藓地衣……然而毕竟是我们自己营造的、不会干涸不会枯竭的青枝绿叶的绿洲啊!
为了维护青枝绿叶、为了探求真,要特别注意健康!
感谢一位遥远的同学曾给我寄来这样一张贺年片——
“不能空洞地祝你幸福愉快啊,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时时幸福事事愉快的!那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只有衷心祝福你:即使碰到不愉快、即使遭遇不幸、也要保持身心健康!再说生理健康又是难以保证持久的啊……
“那么只有祝福你:即使处于身体和精神的痛苦磨练中,也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健康!只有心灵健康,是每个真正的人可以达到的极乐境界。
“亲爱的好人!祝福你永远心灵健康!”
陈老师特意把这个祝福转达给大家。
是的有时候确实感到工作得很累,然而睡一觉就好了;醒来又不懈地工作到睁不开眼睛。 最终会有那么一次,累了、睡着了、再也睁不开眼睛、再也不会醒来,也就再也不会感到累了……
朋友们、同学们,就请听陈老师临睡以前最后的肺腑之言吧——
“亲爱的好人们!祝福大家永远保持心灵健康!”
【附网上流传的一文,朋友们多次传阅并给我看过,但都不知原作者是谁?】
陈明远的名字一再在脑子里出现
(又一版本标题:陈明远老师,您还好吗?)
前几天,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博客大赛推广活动的一部分,余某也在那个网站开了自己的博客。和朋友谈起,要是那个陈什么在世,估计也得开自己的博客。陈什么呢?名字好像就在嘴边,一时却说不出来。脑子里不知怎么浮现的是陈明远这个名字。陈明远的名字一再在脑子里出现,那个我也很喜欢他早期一些画的陈什么的名字就想不起来了。
可以加在陈明远这个名字上的定义也好,形容词也好,不止一个。他是教授,学者,文化人,科学家,文学家,诗人,小时候就是神童,后来还被人称为传奇人物。这些离我都有些远。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曾给我们开过课的老师,我们的陈老师。
大四的时候,陈老师给我们开了一门课:现代语言学。主要教材就是他自己出版的一本书《语言学和现代科学》。说起来,他是个科学家。但是他在社会科学尤其是语言和诗歌方面的造诣确是有目共睹。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治学的严谨总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精通数门外语的陈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拿着自己的书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常常一举例子就出来几种外语。把我们一帮年轻学子听得佩服不已。要知道,年轻学子也不是好对付的,有些老师的课没有质量,我们可是会不客气地翘课,不客气地在课上聊天睡觉的。
其实对于陈老师年轻时候的传奇,我们还是有所耳闻的。不过,陈老师从来都没有在课堂上提起过那些事情,我们自然也不好冒昧相问。因此,在我们眼里,他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着一点神秘感,觉得他和我们学校其他老师是有些不同的。对于他校园以外的生活,同学们也觉得好奇。然而终究是没有机会了解到的。他并不像学校其他老师那样住学校的宿舍。他住在中关村那边,中科院的房子。给我们上课是从大四第一学期开始的。印象中,陈老师总是穿着一件卡其黄的长风衣,微笑着走进教室。用他那稍带点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课。有一次,同宿舍的女同学发现陈老师的风衣口子掉了一颗,过了几个星期都没钉上,就悄悄跟我嘀咕,陈老师的爱人怎么没帮他钉扣子啊?
其实我知道同学对陈老师是暗暗钦慕的。这也很自然,一个博学的老师,一个有点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中年学者,没有女学生钦慕倒反而不正常了呢。只不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还是很内敛自律的,因此也就并没有任何的波澜跌宕,甚至连一点涟漪都没有。
那个年代,女学生觉得,把钦慕放在心里也是一种快乐,独自守候,也是一种充实。换到现在,女学生们就不会这么安分了吧?恐怕早就发起糖衣攻势了吧?那个女同学,曾经跟我同宿舍五年,两人互为影子。可毕业以后她因为工作的不如意,觉得自卑,与同学都断了联系,包括我。目前都不知道身在何方。应该一切都好吧。
……
最后一次听到陈老师的名字也就是那次了。可前几天,看到余某的博客,脑子里怎么就冒出了陈老师的名字,想不明白。
不过既然想到了,就很想了解陈老师的近况。古勾了一下。看到 XX 的回忆录中明明白白写着跟陈老师是铁窗里的同号,确确实实看到陈老师在其中患了XX病。几句话看得我心惊不已,一个博学多才的堂堂学者就这样陨落了吗?对于陈老师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牢狱之灾了,他应该能挺住的啊。
不甘心,继续搜索。看到了某读书网站上有陈老师写的书的连载,名字叫《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赶紧看日期,是今年的。舒了口气。再搜下去,看到陈老师这些年还出了其他几本书。
一颗心彻底放回肚子里。不管他在里面受到了如何的“礼遇”,至少目前,陈老师还是能作他的学问,搞他的研究。相信对文化人气质颇浓的他,这样的生活也许就很满足了吧。
看了书的一些介绍和评论。发现陈老师从研究史料出发,以翔实的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人与钱的丝丝缕缕的关联,应该是很值得一读的。以陈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他的书决不会是那种哗众取宠、“学”貌岸然之作。说起来,陈老师论学问,论人品,丝毫不比余某差。陈老师的夫人也是名门之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人称他俩为真正的金童玉女,珠联璧合,应该不算过分吧。然而他们两人,始终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不炒作,不包装。因此在目前很多人的视野里,一提到文化人,似乎非余莫属了。实在是件憾事。
网上小小一番折腾,总算间接知道了陈老师的一些情况。多年前的一段师生之缘,虽然早就断了来往,还是想问一句,陈先生,您还好吗?更要衷心地祝福陈先生这样脚踏实地的学问家平安健康!同样祝福中国所有忧国忧民、却又往往多灾多难的知识分子们,平安健康!
【附注】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好几年了吧?……却不知道这是哪一位同学写的?然而流传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