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箴言报》的告读者文章中,展示了未来转世的模样。
这是新网站的截图:
在介绍的snapshot中,转世的《箴言报》网站在专题、博客等环节多有着力,并举出他们现在比较得意的作品作为样板。
这是一个专题,从内容立意看,不错,还拿了2008年的一个什么奖;这是美国大选的专题,貌似相当牛逼。这是网址。
我对《箴言报》网站未来的这个操作思路表示怀疑,因为:
1、上面这两个例子,都是需要非常强的内容、美术和技术力量才可以做出来的,而且不是一天可以做出来的,对一个日更新,甚至是秒更新的网站来说,难有人力、资源支撑;
2、这样的东西只能锦上添花,远不可雪中送炭,只是甜点,不是主食。主食是什么?对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大的新闻网站来说,是每天报纸和电视台上刊载的内容。《箴言报》没有。靠这种深度和精品思路,难以为继,不可长久;
3、最最重要的,是报纸数字化之后,在内容制作、选择的思路上的脱胎换骨。这才是最最艰难地蜕变。前段时间我和教官说起一个例子。按照经典新闻思路,一篇残缺的稿件,在互联网上或许正是因为文本的残缺性,反而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从而成为一块好料(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也在摸索之中,以后细述)。这就是互联网的语法、语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地方。我看到了《箴言报》在博客运用,甚至是在和facebook、twitter等热门网站的合作上都有形式上的融合,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在这种互联网语法上的思索和沿革,所以我担心他们的电子化转型,只是加了互联网的画皮,内里,还是老圣女的血肉肌肤。
作为电子化投胎举措的另外一项——出版周报,《箴言报》展示出来的页面形态是这样的:
这是他们现在的报样:
投胎之后的周刊典型的杂志化思路,做深度话题。这没什么问题。也只能如此,刊期使然。
这是新网站的截图:
在介绍的snapshot中,转世的《箴言报》网站在专题、博客等环节多有着力,并举出他们现在比较得意的作品作为样板。
这是一个专题,从内容立意看,不错,还拿了2008年的一个什么奖;这是美国大选的专题,貌似相当牛逼。这是网址。
我对《箴言报》网站未来的这个操作思路表示怀疑,因为:
1、上面这两个例子,都是需要非常强的内容、美术和技术力量才可以做出来的,而且不是一天可以做出来的,对一个日更新,甚至是秒更新的网站来说,难有人力、资源支撑;
2、这样的东西只能锦上添花,远不可雪中送炭,只是甜点,不是主食。主食是什么?对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大的新闻网站来说,是每天报纸和电视台上刊载的内容。《箴言报》没有。靠这种深度和精品思路,难以为继,不可长久;
3、最最重要的,是报纸数字化之后,在内容制作、选择的思路上的脱胎换骨。这才是最最艰难地蜕变。前段时间我和教官说起一个例子。按照经典新闻思路,一篇残缺的稿件,在互联网上或许正是因为文本的残缺性,反而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从而成为一块好料(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也在摸索之中,以后细述)。这就是互联网的语法、语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地方。我看到了《箴言报》在博客运用,甚至是在和facebook、twitter等热门网站的合作上都有形式上的融合,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在这种互联网语法上的思索和沿革,所以我担心他们的电子化转型,只是加了互联网的画皮,内里,还是老圣女的血肉肌肤。
作为电子化投胎举措的另外一项——出版周报,《箴言报》展示出来的页面形态是这样的:
这是他们现在的报样:
投胎之后的周刊典型的杂志化思路,做深度话题。这没什么问题。也只能如此,刊期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