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之一)


  扩大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之一)

      —— 中国政治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茅于轼

  本文写于2003年

  

  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年,为了追求现代化,我们走了无数的弯路。有成百万的仁人志士为此牺牲,有些是被抵制现代化的力量所杀害,但是更多的是自己选错了路径,虽然目标相同,具体的意见不合,自相征伐,伤害无数。这一切教育了中国人,终于在文化革命之后,开始了新的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虽然是曲曲折折,总算大体上走上了正轨。这二十多年相对于过去的百多年而言,主要的区别是各人对现代化的了解虽然不同,有极端正统的共产主义,到极端自由的资本主义,但是没有像过去那样因意见不合而自相征伐,而且在不断的争论中慢慢地走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市场经济的框架,宪法上把民主法治写了进去。特别是2001年底的入世,标志着中国人承认国际通用的规则,寻求体制接轨。然而中国能否顺利地完成民主宪政,实现现代化,还有众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说,已见曙光,待见朝阳。

  从政治改革层面来说,不能说政治改革一点也没有进行,现在我们的个人自由比25年前多多了,人权的保障也多多了,人权这两个字逐渐在深入人心,人们对自身权益保护的意识大大地增强了,法治虽然还远得很,终究被认真地提出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没有这些变化经济改革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见到的曙光。(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过去翻译西方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时,都是当作反面教材,是批判的靶子,后来只是说明要批判地吸收,现在这些多余的话都没有了。)其实,如果按照过去25年的变化继续往前走,中国的民主法治是大有希望的。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能不能继续保持稳定并且能够继续改革,有没有重大的不稳定因素,使改革开放有可能中途而废。 

  可能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重要障碍,还在于国家的政治体制。虽然现在的政治环境比25年前有了巨大进步,但是政治制度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也不明确会有什么变化。大家不知道我们应该和会如何朝前走?哪一步是可行的,对各方面都是安全的?有哪些是不利于政治改革的,我们千万不要做的?虽然政治改革的议论很多(大部分在网上),但是牢骚多,发泄多,冷静分析的少。有的设想过于伟大,不知从何入手;有的又过于细微,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也不能引起大家注意(其实有时候改革就是从小事做起)。

  特别重要的是大家讨论政治改革应该抱什么态度,和政府的关系应该怎样?政府中的大小干部又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民间的讨论,这些问题更值得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