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太平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慧律法师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政客说的一套,群众实际体会的是另外一回事,工作,发展,虽然不是很理想,勉强也可以接受。我对政府的要求就是让群众活下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出行时,口袋里有些盘缠就够了。至于活的有没有尊严,则要看这个人愿不愿意去创业,只要你愿意,政府就应该全力支持,“给钱,给粮,给地盘”,我想,这就是从生存权到发展权的升级计划吧?

  去年有网友问:老子的《德道经》属于唯心范畴还是唯物范畴?我们的观点是:唯物与唯心之划分是不对称的,更不是一对范畴。唯物远远地比唯心的范围外延大得多。二者实际上只有人本身才是唯物与唯心的天然统一。唯心与唯物之划分是远没有“阴”与“阳”之中性划分而覆盖一切事物先进科学。老子作为古代人,根本就未思考到唯物唯心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德道经》更谈不上是什么唯心或唯物! 如果肯定了老子的“道”,看到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最后也都归于消失,了解有开始就有结束,就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政太平春。 我也相信:大地河流之间,雪藏有亿万颗致太平的种子。可是《德道经》却是乱世的哲学,其实自有人类以来,天下何曾太平过?中国人常有太平的想法,如果天下真的太平了,反而容易陷溺于物质享受中,再也不思进取了。 因此说,太平是相对的。就人类历史来说,现在的全球正是史无前例的“太平时期”? 黄老道认为生命既是贯通天地和人事的最高价值,又是道德律的核心。黄老道的政治思想的最终理想是“致太平”。根据《太平经》,“太平”就是万物无一受伤的状态,其具体内容也离不开黄老道的世界观。太平就是实现三合相通而阴阳中和之气保持完美的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的方士们还充满了救世之责任感(东方朔可为一代表),冒着一切风险积极干预政治,期望实现“致太平”,但这不仅仅是政治行为,其目标在于阴、阳、中和三气和谐统一。 

  客观地讲:“黄老道”着重批判了背离以协调、平衡、统一为基本原理的自然法则的人类社会中的许多矛盾。比如执着权力或者名誉等社会价值,施行有暴力性的制度,无节制地独占资源,轻视和破坏生命等。而“黄老道”则以“天人合一”与可持续相结合为情怀,物质享受但求节制有度等作为追求的目标,实在是难能可贵。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也许与黄老道的“道治”思想不谋而合。只要你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到桌面,就一定会谈到这些。当然这两者之间的连接,怎么样个不谋而合,要展开来讲,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想从政,只是从先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上来讨论和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以期许使我们的思维能够通过一座桥梁而回归到我们的根文化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