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34章 实验证实:人类“十种理性极限”(之一)
“理性极限”原则,同时显示出西方科学界尚未理智和清晰认识到人类所拥有的纷繁复杂的概念系统判断,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弊端。而在这种“不确定性”规律出现之后的真正的“确定性”,则是以各种“主映象”为核心的综合知觉判断将取代理性判断规则。那么,人脑的“理性极限”原则,要不要专门申请科研经费设计一场实验,来予实证?
不要。生活中处处可以拣来这种“实验”,处处可以实证。
实验课题(NO :17)生活中多数人面对复杂问题企望驾驭,能不能驾驭?
生活中既已存在可作铁证的事实,就没有必要像美国实证经济学家那样仍然要花掉科研经费搞个“实验”,他们可以为拿诺贝尔奖而“摆谱”。我不能,我没钱,我只能用科学眼光去仔细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光环,取材于生活中的“实验”。比如: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史家们的评说是“毛泽东用兵真如神”!――人们习惯把讲不出确定性理性判断规则的成功范例统称为“神奇”。其实,这一战例之所以能以弱小兵力突破敌方重重包围的真正科学道理是:毛泽东以无规则的运动战方式给敌方的军事决策造成了无法判断的“理性极限”。敌方是根据红军的大撤退方向来调集兵力的。而红军则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四渡赤水,以复杂的运动方向牵制敌方频繁决策,结果造成了博弈一方的错误判断,而红军则顺利突围。在这里,最真实的科学原则是一句大白话:红军把白军搅昏了头!(2008年加注:学界总是希望“好的论著要懂得语言表达规范和遵守规范”。笔者认为,僵化的格式和语言不利于解放思想。上下五千年以来,人类每一次促进思想大解放的论著都有自由散文体表达特征。我敬畏历史,敬畏杰出思想家,胜过敬畏既成不变的格式和规范。我也知道正在被中国知识界所崇拜的诺奖成果,并不是唯一代表人类文明高度的思想高原,更知道此种奖项已经演变成了“美国品牌”,诺奖基金作为美国一家私募基金的参股,已经在纽约证券市场秘密滚动了将近30年。笔者不赞成把金融领域衍生过度的理性规则,拐弯抹角地运用于体现全人类文明成果的不公平竞争上。美国兰德公司在一份有关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调查中,明明很蔑视中国知识分子“是最缺乏自我尊重人的‘灵性’高尚和独立”的人群,却仍然要用这种拐弯拐的太多的理性规则骗取中国人的非理性崇拜。我讨厌美国高层精英的这种不诚实做法。)
再比如:“寇克曼女生问题”,这是一位名叫寇克曼的美国数学家提出的数论问题。原始概念很简单,某学生宿舍共有女生15人,每天3人一组外出散步,问: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个女生有机会同一组散步,并且恰好每周一次?可是,后来问题就复杂了,因为有数学家把同一问题的概念系统不断进行扩展,设定外出散步的女生有“N个15人”序列,同样是每3人一组,又怎么安排才能做到每周每人都有机会相遇一组呢?
当15人为第一序列时,全世界数学家均能解答。到了第6序列,全球仍然有3个顶尖高手可以解答。那么,到了第7个序列,整整一个世纪没有答案。最后,只剩下一人成功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发现了所有序列的组合规律。
这也是人脑的“理性极限”相对于绝大多数人的表现。只是由于人们过于崇拜理性的光环,暂时没有顾及到“理性极限”包含了另外的科学光环而未予特殊关注罢了。它也告诉人们,社会生活中那些可以超过众多人“理性极限”的复杂问题,应暂时让其停留在探索领域深入研究,以便发现更清晰简明的判断依据,而不宜急于进入决策程序。如果少数紧急复杂问题必须尽快决断,就应该创造两个条件——
一是让综合知觉响应条件优秀的人才参与决策,人们通常把这类人才称作“悟性”较好的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科技包含的新规则的发明和创造,实际上必须优先依靠直觉响应来实现突破。二是选择类似史来贺那种既有明确理性目标,也在人们综合知觉中有良好感觉的人来主持紧急决策,以便在没有万无一失的理性判断条件下的决策,能够依靠“主心骨”的感觉优势凝聚人心。后一种凝聚人心的统帅力,在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确定性的“实验”结果。比如:一个小群体遇到了利益相同的无法克服的困难,大家都没有主意,承受着难耐的煎熬。急难之中,如果这个群体曾经信赖过的某个有才干、有品行的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将立刻引起群体响应,人们像看到了曙光和希望一样欢迎他的到来。这就是感官感觉对某种事物形象的综合知觉反应。在这里,并没有严格的理性逻辑判断,只有形象性、整体性、模糊性和方向性的感觉优势。
实验课题(NO:18)生活中如果所有人面对全新事物,其风险何在?
人类的“理性极限”既有面对概念系统超过复杂指数的具体表现,也有面对全新事物、陌生环境和探索未知领域时的特殊表现。当其时,所有理性人都将面临着可能丧失理性的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选择,没有多少明确的、科学的理性概念可以依赖。
看看生活中的实验设计:1988年,中国刚刚开始启动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时,国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经济运作机制,人们的理性智慧中缺少市场经济的概念系统支撑,谁都把握不住价值规律。于是,在城市大杂院里,只要有人某一天吆喝一声:“听说物价又要上涨了!”立刻,消息在半天之内传遍全城,购物风潮顷刻爆发,商场被买空。人们会把所有有用的和没有用的物品全都囤积在家里,以应对直觉所把握的经济动向。
如今则不同了,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转轨,所有中国人都积累了一套市场经济的常识和概念,也可以说市场经济更多的真实运作状况改善并丰富了人们的综合知觉积累和概念系统积累。现在,你到大杂院里再吆喝十声“要涨价了!”也没有人闻风而动。
当概念系统超过复杂指数时,人们会依赖直觉响应;而当相关的概念系统在人脑中不存在时,人们同样会跟着感觉走。尤其是在人类探索未知领域时,直觉中的感觉优势将直接决定重大科学的发现和突破。
实验课题(NO:19)生活中多数人受情绪感染时,理性智慧是衰减还是丧失?
人类“理性极限”的第四种特定表现。
在受到他人情绪感染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理性智慧的人可能转变成一般理性智慧;而只具一般理性智慧的人则可能丧失理智陷入非理性状态。我们经常看到的生活中的“实验”结果是:在公交车上,一个被踩痛了脚的乘客怒气冲冲、骂骂咧咧地训斥对他不恭的另一乘客。一开始,那位踩痛了别人脚的乘客很冷静,连声道歉“对不起”。但是,如果他的理智行为并没有产生效果,依然听到的是对方怒气冲冲地指骂――这种情绪将会很快产生感染力,造成感觉刺激和情绪激怒,于是两人一同陷入非理性状态。
人们因感官感觉产生的各种情绪,有着相对于因概念系统产生的主观意志力更为敏锐的表现。人体和人脑存储的各种生化介质,随时可以因响应外界信息刺激造成的感官感觉,而使某一种生化介质在大脑中积聚过量,从而导致由微观领域生化介质运动造成的自然生理现象直接推动的自然的心理变化,并对外产生情绪反映。更由于人的一切自然情绪产生的基础,均是以人脑综合知觉为先导、以概念系统调节为自控――这样一种有先有后的互动机制,所以,很多人既容易为情绪感染,也可以为情绪失控。
人们相互情绪感染是十分常见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比如:三人聚会,只要其中一个很悲伤,他人也会情绪低落;只要其中一个真情欢笑,另外两个也乐不可支。比如:演讲报告时发现听众注意力分散,主讲人立刻采取“动之以情”的演讲方法,很快就赢得听众响应,然后他的“晓之以理”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人的情绪,是综合知觉中的各种感觉被刺激、被响应的结果;理智,是人脑的概念系统积累自觉调控自我的结果。在没有过分情绪感染时,人人都有很理智的表现;反之,则只有那些意志锻炼成熟的人,能把自己控制在理智范围之内,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陷入“理性极限”。怒可激怒,悲可传悲,这是常见的道理。(2008年加注:据《广州日报》
面对复杂局面,创造新的感觉比输入概念更重要;
面对过激情绪,创造新的感觉比输入概念更重要。
实验课题(NO:20)生活中多数人遭遇紧张危急时刻,是否都能镇定自若?
人类“理性极限”的第五种特定表现。
前面章节讲述过一个预谋的行凶爆炸案未遂的故事:因案犯夜间穿过马路作案时,有人牵手盲人过马路的景象,突然唤醒他童年时相同牵手的回忆。在自我意识到犯罪行为的那一刻,他开始心情紧张。接着,便把耀眼的路灯误认为闪烁的“警灯”,耳边随即响起刺耳的警笛声,在慌张中他不自觉关闭了手中爆炸物开启装置,结果,一小时后的一场蓄意行凶爆炸,因开启装置故障未能发生。这一真实案例,说明了人的大脑在紧张和危急时刻的通常表现,即常常失去既定的概念系统控制和自觉的概念引导。此时,事物映象所触发的直觉反应(情境响应)和人脑记忆积累的习惯性链接反应,将占据主导地位。
类似的事,无论是正面的反面的,均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有关引发人脑产生紧张情绪的实验观察,可以在未经特殊心理素质训练的士兵或学生中有度开展,实验在达成“突然”的情况下,一般表现为:曾经为其大脑预置的概念系统将失去自觉涌现和自觉调控行为的功能,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暂时缺失,一部分人不知所措,另一部分人所措失当,只有极少数人行为得当,但也不能直接判断为是高度自觉的理智行为。在经过严格的心理素质训练的人群中,能真正做到临危不惧、镇静自若、方寸不乱、举止得当的人,也不可能占据多数,多数只是相比较状态好一些。
实验课题(NO:21):人类的感觉优势与理性智慧,哪一种更灵敏?
人类“理性极限”的第六种特定表现。
体现为人的感觉优势拥有超过人的理性思维的高度的敏感性。人的感觉优势均积累于人的综合知觉的链接条件中。人的综合知觉的形成规律就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人类对外表现的语言和行为内涵,来自人体和人脑的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基于综合知觉积累的响应功能,即传感性神经功能;二是基于概念系统积累的思维功能,即逻辑性神经功能。两者,对大脑健全的人来说是互动的;对所有人来说,前者可以脱离后者优先对外表现,后者的优先对外表现则是基于对前者的自觉控制能力,它永远不能脱离前者。
传感性神经功能是天然的、自发的直觉响应条件和神经递质链接条件;逻辑性神经功能是练就的、强迫的思维响应条件和信息处理条件。许多有专业知识积累的人,通过传感性神经功能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直觉响应之后,他可以随时进入思考状态――即启动逻辑性神经功能。但是,人们在强迫自己进入思考状态时,则同时也是在强迫自己的传感性神经功能暂时失去知觉或处于麻痹状态。其外在表现是:“忘我”和“专注”。因此,逻辑性神经功能正常而有效的运用就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其一,需要人脑的概念积累(脑神经元已促使形成存储概念信息的基因排序组合的生化物质板块)。
其二,需要后天的逻辑锻炼(经过自发和人工培育,已形成概念系统间的记忆激活的逻辑链接条件)。
其三,需要主观意志的指令和强迫(产生认知动机,形成注意力)。
即使在三种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中枢神经疲劳、如果外界物像、声光、刺痛等任何信息再次干扰并刺激感官感觉或激活人脑某个神经元之后,逻辑性神经功能也会随即中断。中枢神经立即转变为感觉或知觉的对外响应。其外在表现是:“分心”或“注意力分散”。理性思维状态相对于感觉激活所要求的条件苛刻性也就是“理性极限”的第六种表现。它可以进一步明确人类两种脑功能的关系和“定位”。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