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枋:地产泡沫之上的思想泡沫同样危险


    越是喧嚣,越要沉静;越是浮躁,越要读书!我时常告诫自己。
    明天就要立冬了。
    在房地产秋季交易会以后,天气仅仅阳光了一天,又阴雨连绵了。夜来读《鲁迅全集》,雨声几点,焚香一线,佛音一缕,心却仿佛并不安稳。总觉得有一种隐隐约约但却无所不在的东西在啮噬着神经。这种感觉的起源,应该是读了很多博文后开放的评论,这种评论有较大部分是非理性的、甚至是纯粹发泄式的与主题无关的谩骂。因为这种评论占了较大一部分,而且这是尾随在有较大影响(点击量)博文的常态,我总觉得这背后有什么东西在牵动着我。因为既然它是一种普遍现象,就不能被随意忽视,或是删除了事,这里内涵着一种必须解剖的东西,应该是一种国民性在网络时代的表征和变异。

    博客的价值就是开放式谈话,真理的价值就是辩论中自明。自以为已入禅机的心态却起波纹,但我深知这无关乎批评,裸露坦承批评是博客博大的基础。但无论是幡动,或是风动,终究还是心动。

    心动就是思想。思想人都有,但有思想并能成为思想家的,古来稀有。有言:思想家着重于质疑、批判、创造。他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质疑公认的常识,批判未经省察就加以接受的前提和假定,拷问人类的理性,从而避免出现“社会陷入僵化、信仰变成教条、想象变得呆滞、智慧陷入贫乏”的局面,使人类的智慧不断具有洞察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又曾读到《纽约时报》的一则社论片断:将博客圈的成长视为纯粹的科技现象是相当自然的事,不过它也是深刻的人性现象,是人类从事对话活动的一种新方式,就某方面来说,也是将这类对话具体化的方式。人生稍纵即逝,而博客圈却能为文明每天多捕足到一点奇异的亲密感,也许该把它想象成一种迅速膨胀的全球化思想泡沫。
    最后一句见解深刻啊!

    但凡事有利有弊,一阴一阳谓之道。网络社会,博客表达给了思想自由奔放的极大空间,思想者不再为无法找到途径传播它的思想而焦虑了,但同时博客表达因快餐制的社会时尚成为思想泡沫汹涌膨胀的推波,而真正思想家的思想原声在这铺天盖地的思想泡沫之中已经被淹没而消失回声了。

    思想家因他的洞察和视野超前,所以才能成其为思想家,也因此思想家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做思想家常常意味着一种冒险:冒险与权势、大众、流俗对抗。
    网络前的文明,因为思想是知识精英族群的专利,真正思想家的言论在小众领地里发芽,通过知识精英族群的提振从而能得以振聋发聩地传布整个社会。而网络后的现在,它让我们普罗大众都能享有这种思想的权利,反而真正思想家的声音因它的宿命是首先将依赖于小众知识精英,而小众在网络社会的今天,又是显得从未有的微弱苍白。因为泛滥的思想泡沫虽然因其空洞、肤浅、无根基而一文不值,但它在短时间内却能形成汹汹舆论,统摄时政,让事态的发展偏离真理的轨道。思想泡沫的力量基于它的“广而众”的舆论或谣言特性,对某些诚实的特质(参见我即将写的《论万科王石的地震后遗症》)和小众的远见具有毫无宽容心的摧毁力!

    就当前中国的房地产来说,我脑海中总是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艘失事的油轮,浮油漂浮在整个海面上,潮水退却了,而污染整片海滩的却还是那片狼藉的浮油。这一幅图象的深层类比,就是当前中国实质上房地产泡沫已退潮,原来漂浮在房地产泡沫之上的思想泡沫仍然滞留在人们观念的海滩,房地产业仍然是一个最不受尊重的行业之一,这种观念影响深而且广,不但主导着民众舆论,而且还影响真正富有成效的房地产政策的出台和执行。
    而房地产专家的缺失本身就是这个浮躁社会的副产品,而独立正直的房地产专家的失声则或多或少带有明哲保身的意味,因为他们毕竟大多只想做一个平安优裕生活的思想者,而并不想做被舆论口水淹灭的有远见但孤独的思想家或政治家。

    这或许是当今房地产业的悲哀,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界的深层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