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年轻人的胜利



 

奥巴马大胜,美国年轻人狂欢。在哈佛的美国朋友通过Skype告诉我,他从未看到过年轻人如此激动,大家预感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星期二晚上,无论男女,黑白,年轻人在芝加哥和纽约痛哭和欢呼,在亚特兰大著名的Ebenezer Baptist Church(小马丁·路德·金是这个教堂的牧师,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20世纪60年代争取民权的无数谋划在此进行,金的葬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当奥巴马获胜的消息传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教堂上空,经久不息。

此时此刻,奥巴马的名字不可避免地要和林肯并列在一起。任何稍懂美国历史的人,知道奴隶制的残酷、了解南北战争对美国的撕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奥巴马当选的意义。《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宣布,“在2008114日美东时间晚上11点,随着一位黑人获取了足够的选票成为美国总统,内战结束了。”

奥巴马就任仪式的主题将会是“自由的新生”(A New Birth of Freedom),以纪念亚伯拉罕·林肯诞辰200周年。这位解放了奴隶的人和今天彻底打破了政治上的种族障碍的人,由此获得了象征性的联系。

这个意义很大,但更大的意义还在后面。

2008年不是惯常的政界更替。每四年,美国政客们来来去去,然而,偶尔也会有那么一次选举,彻底改变美国政治的风景线,给美国社会留下长久的印迹。这一次,共和党丢失了一代选民,年轻人史无前例的政治热情造就了奥巴马和民主党。

选后民意调查(exit poll)显示,在1829岁的人当中,奥巴马赢得了2/3选票,麦凯恩只有32%。不妨比较一下:2004年,小布什对凯利,这个比例是54-452000年,小布什对戈尔,这个比例是48-46。如此下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共和党失去了一代选民。此外,选后民意调查还显示,年轻人在全体选民中的投票比例上升到了18%。3044岁的,这个比例为29%;4564岁的,37%;65岁以上的,16%。这说明什么?奥巴马把一代游手好闲、缄口不言的年轻人改造成了政治参与者!

换言之,奥巴马是通过唤醒那些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年轻人,才铺就了通往白宫之路。在他的胜利演说中,奥巴马承认了这一点:“我们的竞选从年轻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他们拒绝了有关他们这一代人的漠不关心的神话。”他的竞选主张充满了希望和能力的词藻,变革更是一个反复强调的主题。可以说,竞选以“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始,以“yes we can”终。奥巴马告诉这些年轻人,如果他们和他一起坚持下去,“我们将会改变这个国家,还有这个世界。”

Change”这个词多么美好,哪个年轻人不喜欢?年轻人相信奥巴马能够而且将会改变国家的方向。看看现在的美国:对过去小心翼翼,对未来充满怀疑,不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人民既对政府感到愤怒,又希望获得救助。在美国的民意调查史上,美国人的悲观情绪从没有今天这样深切:每十个美国人当中,几乎有九个,感觉国家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奥巴马最终狂胜,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的症结所在:政府在保护自己的公民方面,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他提出,政府不会试图解决每一个问题,但必须要做那些超出个体公民能力的事情:对经济施以公平的规制;保证空气的清洁和食品的安全;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以便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存。

年轻人听到了奥巴马发出的信号,他们和老一代选民的认识差异在于,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在社会生活当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他们要看到政府解决像环境和医疗保健这样的问题,哪怕是为此多付一点点税,他们也可以承受。共和党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年轻人在奥巴马当选后的狂喜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在不耐烦地等待美国的一个新时代,说明他们把奥巴马的胜利看成是自己的。这些人从来不投票,不参与,不信政治,不信媒体,现在他们现身了,不仅仅是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现身,而且在政治中现身了,这种现身的意义,够研究者们研究许多年。

研究年轻人,就要认识到年轻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浸泡长大的。奥巴马“网商”极高,和网民特别合群。他是演讲高手,深具明星气质,自然有吸引年轻人的地方,但是他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也很高明。年轻人不看报不看电视,只有互联网能穿透到。电子邮件,短信,网上捐款,YouTube视频,Facebook,视频游戏广告,奥巴马无所不用其极。就如同罗斯福是第一个“广播总统”、肯尼迪是第一个“电视总统”,奥巴马堪称第一个“网络总统”。

 

依靠年轻人的力量,以年轻人的工具——互联网为利器,奥巴马造就了自己排山倒海的胜势。钱玄同曾有一句惊人之语:“四十岁以上的人都应该枪毙。”今天,让我们把这个界限提高七岁——奥巴马今年四十七岁。

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那些四十七岁以上的还想保住“我们的”位置的人,要懂得穿越“我们的”和“你们的”鸿沟,不然会像麦凯恩一样,空有满身的演技,却失去了表演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