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与“O”态平衡原理
存在就是“O”态平衡体的建立和量变渐进过程;不存在就是“O”态平衡体的打破和质变瞬间。物体是五构素存在形式,因而广义地说,物体就是五构素组成的“O”态平衡体,物体运动衍生的事件就是“O”态平衡事,体现了五构素种种特征。平衡是力效应的表现,可用质量、力热、方向、时空等五构素作出描述,由三个消费运动子律支持。
一、宇宙及其中各级载体都是“O”态平衡体
宇宙按层次结构布局,个体构成集体,零配件组装成机器,私体合成公体……,其实质是小“O”态体集合成大“O”态体。因而可以想象,从粒子到宇宙的诸层次都是“O”态平衡体,不是静态平衡个体就是动态平衡体。
从“空无”中来的“O”态点是能量“混沌”,虽无物质态却孕育着作用、规律,可以激发。不仅“空无”、能量“O”态点等为“O”态平衡体,由能量产生的五构素及一切特征、规律等都应是“O”态平衡事。循环相生相克也好、后面将论述的热胀冷缩也好,正反物质碰撞、事件形成、物体产生也好,……包括黑洞理论在内都符合“O”态或“零”态平衡原理。
“O”不一定是真无但包括空无,主要是一个平衡态符号,也可以说是参照系、水平线(面)、基准点等等。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都是“O”态平衡体,就在于“O”态与打破建立律紧密相随。“O”态打破分解出小“O”,小“O”建立成大“O”。平衡体就是“O”,不是“O”态的只能是打破、建立二个过程。正因为事物消费运动总是表现为“O”态的不断被打破撕裂成正、负二种物质、公母二种物体,好坏二种事件以及各种复杂的对立、统一范畴,又不断建立新的“O”态平衡体,因而“O”态平衡总是动态的。如人类改造自然实现消费的过程就是欲望需求与物资供应的平衡、调整,而地震自然现象就是在地球内部诸种力作用下建立新平衡的调整。生命的产生与灭亡、建筑物的拆建……等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O”态打破建立之事实。
物质是锁闭的能量,物质会在释放能量的爆炸中消失。反之,如将能量集成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现物质。这是物质“O”态与能量“O”态间所进行的建立与打破双向转换。
正、反粒子瞬间迭加成“O”态平衡体说明,物体包括人在内都是由虚、实物质相遇而成的平衡体,而虚、实物质原先的各自存在形式则湮灭。化学反应是最典型的“O”态打破与建立动态平衡,如2H2+O2=2H2O,式中反应前后的H2、O、H2O都是稳定的平衡“O”态。
物体呈“+”性和“-”性并非说物体纯阳性或纯阴性,这正如并非女性才有雌性激素男性才有雄性激素一样。其实男性女性的形成只差那一点点偏值,是阴是阳就看你在“Y”字路口的选择那一瞬时了。这是因为阴性、阳性物体也都是具“+、-”对称性的平衡“O”态体,照此下去,任何一个物体均可无限地对分出Uf×(1/2)n的平衡粒子(其中Uf为被分割的原始平衡体之五构素能量当量),只不过分割出的新平衡“O”态体具体的“+、-”性不同,从而表达出迥然不同的性质。
二、PCT对称等与“O”态平衡原理
因“O”态标志着基准、参照系、平衡体、对称……,故所谓“O”态平衡原理是指依靠宇宙的对称特性,如阴、阳,公、母,虚、实,正、反,公、私,左、右、前、后……,使包括宇宙在内的一切物体形式都从正、反二方面作热力碰撞或化学反应并湮灭旧体“O”态产生新体“O”态。
P、C、T是指空间、电荷、时间三方面的宇宙对称。有了这些对称,物体才可一分二、二分四……;相反,五花八门的粒子才可以通过中和反应集结成各种平衡体。这是“O”态平衡的PCT对称之理。
广义“O”态平衡原理T15是指在守恒于空无或守恒于某个“O”态平衡体等情况下,不同事物不同层次状态不同时空不同特征间的五构素的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到物能转化守恒律T16、“O”态平衡的建立打破律、中和反应律等。
正反物体相遇时湮灭的含意有三个:一是原正态负态物体碰撞转化为无质量无形状……的能量。二是原正、负态物体碰撞或重组成新的物体,这至少在大物体中如地球中包含了几乎等量的正、负电荷;加热使金属细丝变红而以热能辐射出电子,质子、电子在高速度下碰撞能找到夸克……。这里地球是个正、负电荷统一于一体的平衡“O”态体,而金属细丝又可分解出正、负粒子对。三是规律、理论、事件、矛盾等对称双方碰撞或发生中和反应后化为驱动事物发展的力量。如以531理论处理问题基础论点,则社会的经济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社会得以进化。
总结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可得出:①“O”态平衡原理为“O”态平衡的打破与建立呈动态双向进行,即空无Û正负能量Û正负物质粒子Û正负物体、事件、范畴。动态平衡贯穿着物体整个寿命,是“产生到灭亡”之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矛盾运动综合反映,主要包括产生、新陈代谢、灭亡三种形式。②所谓正、负是指五构素所呈现出的总体特征,这种特征呈对称性,对称双方可合为一体亦可分开。正负并非绝对纯正纯负的概念,正体中有负、负体中有正。
“O”态平衡原理犹如同归于尽,往往使得真空“O”态出现,如绝对值等量的正、负二个值迭加为0,正反粒子碰撞而湮灭……。“O”态本质上系“可无可有,可小可大”的概念,是新的平衡体形成,是一种基准或参照系。如在异性相吸的作用力下,男性女性结合成一个生理平衡、繁衍后代的平衡“O”态体——家庭;又如正、反二个以上集团势力对峙而相互监督、制约可形成一个稳定相安的“O”态社会体……。这些家庭、集团均是可小可大的。反过来,正所谓无中生有即作为真空的“O”,当受到外界巨大引力或电磁力等的干扰会逸出正值、负值,或将“O”撕裂成一半负体一半正体。如某一集团的解体,如果只看到解体效果而未看见解体前的集团“O”态体,则人们容易接受“无中生有”;又如事件的“无宗生有”常伴随着物能“O”态的打破与建立而出现,如不与事前迹象联系起来是很好理解的。物体的无中生有也好,事件的无宗生有也好,它们都是宏观世界中的客观实在(微观量子世界不存在客观实在概念)。之所以区分出“无”与“有”,主要是相对我们的感知而言,我们感知到了就是“有”,未感知到就是“无”,所以可无可有。对量子神出鬼没、虚物质存在等,因我们未曾感知到就是无,而对量子构成的宏观物体与虚物质之方向不变效应等的清楚感知就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