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树企


记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模宋勤华

本报记者赵晏彪

 

1985年,宋勤华走马上任镇江化工厂厂长。上任伊始,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从建厂以来多年亏损、发展缓慢、年产值仅1400万元的小企业,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困难的现实环境里,宋勤华仍然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入厂志愿。

1972年年初,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宋勤华,在经过两年的军旅锻炼后,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上海,而是只身来到江南小城镇江,进入了这家不起眼的小化工厂。那时候就有人问他,你为什么没有选择大上海却来到当时既贫穷规模又小的化工厂?宋勤华回答的好:“上海很大,镇江较小,但大上海无需我这样的小人物去锦上添花;而小镇江的化工厂却需要我这样的热血青年去开拓耕耘。我相信,几十年后,这小化工厂一定会变成枝繁叶茂的大企业。”

秋风几度、春雨数载,宋勤华经历了从车间操作工、化验员、技术员、技术设备科科长、生产副厂长直至厂长全面负责工作的职务变迁,使他对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了如指掌。正因为他对这个企业熟悉了,他不但爱上了这个厂,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更爱上了这里的镇化人。如今已经整整30年过去了,宋勤华当初的志愿早已实现。镇江化工厂(其间更名为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只是个搞单一基础原料化工的小厂,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集科、工、贸、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达到35亿元的镇江工业的“领头雁”。

何止是枝繁叶茂,展现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如此壮美的画卷呀——醋酸、醋酸乙酯、烧碱、ADC发泡剂、漂粉精、橡胶硫化促进剂、盐酸、液氯、热电厂、水厂、造船厂、码头、铁路专用线、盐矿、石灰石矿、生物化学、材料化学……简直就是一座缀满硕果的“百果园”。

当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问及到索普集团董事长宋勤华靠什么理念使索普有如此巨变时,宋勤华对此这样诠释:确立发展目标就像种植物一样,一种是短期的,如草莓,今年种,明年就有收成;第二种是种树,时间不长的,如生长期较短的梧桐树;第三种同样也是种树,如种银杏树,它生长期长,俗称“公孙树”,可这种树根基深,即使过了几十年、上百年都会有收成,有长期效益。我们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及确立目标就要坚定选择第三种,不断地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我们现在已经初步达到做大了,正在向着做强、做优发展,企业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我想,做成百年企业不是梦。

 

上篇:技改,企业翻身之本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镇化周边地区同行企业已经展露出了勃勃生机,但镇化却没有大的变化,症结究竟何在?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新上任的宋勤华一针见血地指出,镇化要翻身,必须从技改入手。“氯碱产品打基础,有机产品出效益”的治厂方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他要求全厂上下“奋战三年,创规模效益,挤进全市利税大户行列”。蓝图有了,他所需要的是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他对职工们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我们既然有了目标,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实现他,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面包会有的,但我们要吃法国大餐!

目标明确了,落实到行动上并不那么容易。原有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早已落后人家,但宋勤华早已成竹在胸,开始实施他的“滚动”发展战略。

如何“滚动”发展?宋勤华说得好,战略上跨大步,战术上跨小步不停步;战略上求大胜,战术上积小胜为大胜,具体实施上,就是将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小项目,用前一个小项目取得的效益投入到后一个小项目当中,不断地积小胜,最终完成大项目的建设,从而使企业逐步加强自身发展的能力,挖掘出企业最大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循环经济的理念及提法,但宋勤华的“滚动”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宋勤华上任后第一步行动,就是重点实施了2万吨烧碱、2千吨ADC发泡剂、2千吨漂粉精技术改造项目。他说,我们必须改变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的局面,要让职工对企业有信心,要让同行们对我们有信心,更要让国家和社会对我们企业充满信心。要做到这一点,技改是务实的举措,决心是关键,因为这关系到我们镇化能否生存下去和得到发展,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全力以赴,这一步走好了,形成良性循环,镇化才有希望和作为。

项目终于敲定了,但资金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对于当时效益不好的镇化来说,想拿贷款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勤华开始一趟趟跑市里、省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炎夏酷暑,烈日当头,他连续数月赶在银行上班前等候有关人员,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他终于得到了第一笔贷款。大家这个高兴,但宋勤华却笑不出来,因这笔款子离计划要求还相差很远,怎么办?在这节骨眼上,北京传来的信息,有一笔200万的款子放贷,但利息较高。拿,还是不拿?

那真是个不眠之夜,厂里不少同志觉得风险太大,犹豫不决;还有的人不相信项目会挣钱,不想让企业贷款,如果项目不成功,连企业的钱都搭进去了,怕自己的利益受损。宋勤华也陷入了深思,大家的顾虑可以理解,然而求发展,哪有不担风险的事?干事业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但如果你不去做,那么连成功的希望也不会出现的。

夜深了,他还在反复地算着账:贷款利率虽高,但比起扩大规模后的生产效益还是要低得多,只要技改成功,在投产两年后,这高利息就完全可以还上;反之,拖延了时间错过了机会,技改项目完不成,损失则更大。要发展就必须承担风险,这是涉足市场经济必须明白的一条准则。

不干,镇化没饭吃;干,才有可能有饭吃;而要想吃好吃饱,就必须自己去争取。宋勤华力排众议,从北京拿回了贷款。项目按期竣工了,资金如期还贷了,镇化人终于笑了,他们逢人就说,是宋厂长以他的科学头脑为镇化争取了发展机会,是他的坚强意志为企业赢得了第一步胜利。

“既然走出了第一步,就要坚决走第二步、第三步,永远不停步,这不是向自己挑战,而是市场逼我们上台阶。” 宋勤华的决心与决策,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从1985年到1993年,在短短的8年当中,在三个重点项目完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4万吨烧碱技改、4千吨ADC发泡剂技改、 4千吨漂粉精技改、新上3千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项目,热电厂、水厂、码头、醋酸项目……技改与扩建在交替进行着,企业也在一步步地前进。这正是宋勤华要实现的使企业向水一样循环起来,成为活水,企业才能如江河长流不息。

1993年,他们跨入了全国最大化工企业500强,位列144位;1998年,他们进入全国化工企业百强,排名67位,并被确认为国家520家重点企业;2004年,他们又迈入全国石化百强企业,销售收入位列基础化工原料企业第11位。职工领略到了宋勤华走良性循环的远见卓识,打心眼里佩服他,而在这之前许多人还远远没有料到镇化发展会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