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风貌
清末,美国教会在北京创办了三所大学一一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1919年前后,三校陆续合并,成为一所新的大学,并聘请正在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的美国著名教授司徒雷登担任校长。当时在校名问题上曾经有过一段小插曲:由于先行合并的是汇文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而汇文大学的英文名称 是Peking University (即“北京大学”),所以合并后的学校曾经打算挂出“北京大学”的牌子,但是这与已经名播天下的“国立北京大学”几无二致,显然不妥,为此,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蔡元培等人组成的五人委员会。最后决定采用了诚静诒先生的建议,定名为“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名义上是私立的,但实际上它是由教会办的,学校的经费是教会出的。基督教教会的根据地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以美国为主,在纽约有“中国基督教大学董事会”,在上海有“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多的时候,支持着16所大学,到1947年即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还保留着几所。燕京大学是其中之一,也是规模最大、办得最好的一所,毕业的人也多,在政治上、国际文化上影响是最大的。创建新中国无线电电子学的清华教授孟昭英、享誉国内无线电通讯科研教学领域的华南工学院教授冯秉诠、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新中国的女外交家龚澎和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等,侯仁之、王钟翰、赵理海等人,后来都是大陆知名教授都是该校校友。
由于当时燕京大学在城中的校舍局促狭窄,司徒雷登力图在京郊选择新的校址。勺园在清华园的西南面,在海淀的北面,在圆明园废址的正南面,东面是城府村。地点极好,交通较清华园更好,为去颐和园必经之路。不过虽说是旧家名园,但年代久远,早已荒芜,木石无存,只有进门后一座石桥,是勺园旧物。司徒雷登看中了这里,但这里却是有主的,是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的私产,原是为其父退居林下,颐养天年之用的。司徒雷登为此去了一趟西安,由西安教会圣公会西安中学校长董健吾的介绍,找陈树藩,想以三十万两银子的代价购买此园。因在易俗社听秦腔,认识了两位老人,一位就是陈树藩父亲,婉转说明此意,陈父未置可否。不久陈树藩请客,慷慨秉承父意,将勺园送给燕大,不过有两个条件,就是在校园内为陈父立块纪念碑,另外将陈树藩创办的存德中学作为燕京大学的附中,每年可以保送五十名学生上燕大。司徒雷登大喜过望,双方欣然达成协议。
燕大有了校址,便邀请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设计营建,完全用宫殿式建筑。不几年,在未名湖畔,一所美仑美奂的新学舍便建成了。全校共占地770余亩,其中勺园旧址占300余亩,另外买进了徐世昌的镜春园、张学良的蔚秀园、载涛的朗润园。全部建筑费用,一共享了360多万银元,建成66栋建筑物。一时燕大校舍、协和医院、北平图书馆先后建成,成为鼎足而三的宫殿式建筑群的样板,不但誉满全国,而且引起世界建筑界的注意。而司徒雷登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连续10次回美国募捐,为燕大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燕大图书馆旧址
燕京大学远在城外,自有诸多不便。为了创造理想的教学条件,燕大校方对教职员宿舍区的建设给予极大的重视,建于勺园旧址东侧的燕南园和东门外的燕东园,便是诞生于那个时期。燕京大学在教职员住宅的建设上可谓精益求精、不惜工本,除了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它建筑材料多由国外运来,那门扇窗框的木材都是上好的红松,就连门上工艺精良的把手也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了打蜡地板,屋角有造型典雅的壁炉,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家家门前屋后都有一个宽敞的庭院,花草林木格外繁茂。各自相对独立的庭院或分或合,在校园里形成了一个景色别致的特殊区域。与教学区和办公区飞檐斗拱大屋顶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燕南园和燕东园采取了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多是一色的灰砖小洋楼。
燕南园并不大,总共只有17幢住宅。然而,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差不多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比如历史学家洪业、向达、翦伯赞,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冯定,生物化学家张龙翔,化学家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林焘,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沈同,法学家芮沐,文学史家林庚,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真可谓大师云集!当然,国内外其它许多学府也各有自己的教职员专属住宅区,但是,像燕南园这样因名家荟萃而闻名于世的,只怕还是不太多。
燕京大学,有最充足的外汇经费,有世界第一流的学人、数授,有风景幽美、建筑华丽、湖光山色的校园,从语言到生活环境都相当美国化,学杂费自然也极为昂贵。燕京教授多是中外闻人,不少既是著名学者,又是教会里的名人。中国的名教授中也有不少与教会有关系的。如刘廷芳、洪煨莲、李荣芳、赵紫宸、简又文、许地山、陈垣、吴雷川等,都既是名学者,又是教友、教会中的名人。北伐之后,燕大又来了不少名家:如顾颉刚、邓之诚、容庚、钱穆、郭绍虞、吴其昌、吴文藻等,都是名实兼备、又肯实干的专家。因而在文化古城时期的燕大,在办学经费、办学环境条件、师资力量三个方面, 都是一流的,有世界水平的。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三十年代中期就曾在燕京大学任教。
1946年,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部分在美校友聚会
燕京大学和美国学术界的关系极为密切,燕京法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有协作关系,得到经济援助,可以互换教师。以文学院为主与哈佛大学有协约,得到经济上的大 力支持。其它如和纽约协和神学院、哥仑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大学都有关系。因而它的学术交流、人材交流,更重要的是经济支持,都是多方面的,世界性的。
燕京大学的本科有3个学院,18个学系。文学院有国文学系、英文学系、欧洲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新闻学系、音乐学系;理学院有化学系、生物学系、物理学系、地质学系、心理学系、家事学系;法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另有宗教学院、研究院以及制革专修科,属化学系;幼稚师范,属教育系。虽然有18个系,可是学生并不多,办学规模只是800人,有的系四个年级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个人。但是它的水平和质量是上乘的。燕京学费、宿费、杂费,一学期一百五六十元,在当时是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但一些“书香门第”、“高门大户”的子弟是不在乎的,一些海内外巨商的子弟也是无所谓的,但对于普通人家子弟,往往就担负不起这样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但如果能考进燕大,努力再争取到好成绩,那还是有办法读的,它有名目众多的奖学金。能获得一个奖学金名额,便可解决问题了。自然,更为贫寒的青年,或是要赚钱养家的人,要在燕大读书,那就困难了。不过,即便家中再有钱有势,而功课不好,中英文不过关,智力不足,那也是考不上燕大的。当年汉花园、清华园、燕园,这“三园”的入学考试都不是好闯的关。
燕京大学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因系美国教会学校,司徒雷登又当了校长,对付日本人,学校未受太大影响,又维持了几年。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在这天一大早就把燕大全部封了门。后来,连司徒雷登都被日军关押,在集中营中度过四年。等到抗日胜利之后,燕京大学才重新复校。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北大迁入燕大的校址,两校实行合并。燕京大学就此终结。至于对燕京大学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设计起到如此重大贡献的司徒雷登,也因为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华最后一个代言人,是灰溜溜的逃走的。他的贡献,自然从来没有人敢说了。其实这位当年学子口中的“司徒校长”,一直到离任返美后,对中国人民仍然是友好的,五十年代初,他曾鼓励原燕京大学的校友回国服务,说“你们的前途在中国”。
一九六二年,司徒雷登病逝,遗愿是骨灰埋葬燕园,那是他为“故国”(司徒雷注销生在中国杭州,一直称中国为其故国)教育洒下数十年心血的地方,也是他的夫人埋葬的地方。可是至今未获批准。
1945年,司徒雷登与周恩来在重庆会面
2008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