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记忆①
 
千年古城的变迁
 
 
每次到弟弟家看望父母时,我都要站在弟弟六楼的阳台上俯看一下对面那幢仅两层的矮楼。因为在那栋楼里,有我对现在自己居住这座城市最深的记忆。那或许是我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记忆起,对洋房(也就是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楼房,在我童年那个时代是稀罕的)的最早的记忆。
 
我们这个家庭比较有趣。据说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在湖口靠给人洗衣服的祖母一人无法抚养5个小孩,就先把父亲送给珠玑一位同为徐姓的姐妹抚养(那就是我去年去世的祖母),尔后有把姑姑送给人家,身边只留下大姑妈、大伯和我三叔。父亲,由一个城里娃变成了一个乡下娃。后来,在乡下勤奋读书的父亲考上了南雄中学,不知何因成绩优秀的他(他在60年代担任过南雄中学学生会主席,我小时候见过他作为学生会干部,光着脚手持毛主席语录与老师们的合影)毕业后没能读上大学,回到农村成为大队学校的一名民办老师。
 
记得那大概是1973年的春节前吧,父亲带着我从珠玑乘坐一辆木板外壳的班车到南雄县城,在南雄汽车站下车以后背着我拐弯抹角步行了很久,把我送到城里大伯家。我还记得,那时祖母带着还是青年小伙子的三叔和大伯、大伯母居住在三秀街,大姑妈和姑丈就住在斜对面。
 
现在想来觉得好笑。在那个年代,城里人是十分看不起乡下人的。那时仅有三四岁的我不会讲南雄县城话,也没有堂姐他们活泼,一口乡下话的我在祖母和大伯、堂姐和表哥表姐们面前几乎一言不发、好像有些木呐,弄得他们整天说我性格内向
 
父亲把我送到大伯家后就回去了。有一天清晨,大人们都忙其他去了,哥哥姐姐们也都自己玩去了。孤独的我倚在大门口看了许久,突然想念起了在珠玑的祖母、父母和刚出生不久的弟弟了,不知不觉地迈腿朝外面走了。
 
我迈着自己细小的步伐,沿着大伯家所在的三秀街用鹅卵石铺成的街(用现在的标准衡量那其实就是小巷)出到一条大街(就是现在的维新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维新路是挺热闹的,当时两边都有不少的杂货铺,吆喝着卖东西的不少。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有一个制作秆秤的作坊,以至于前些年我在市委兼任新闻秘书时还专程去采访了当时南雄城最后一位制做秆秤的老人。
 
依着父亲带我来的方向记忆,出了维新路后,我沿着现在的雄州大道一直往南雄汽车站方向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不清走了多久,在经过众多的骑楼后,左前方竖起的一排竹竿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站在街上,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在把一根根竹竿传递到二楼扎起来
 
我站在那儿看了许久。突然,一阵叮叮叮的自行车铃声惊醒了我。我感到害怕了。怕被拐仔佬(小时候父辈们常常用这个词汇来吓唬我们)拐走的我,赶紧沿来路走回到大伯家去。
 
当我蹒跚着回到大伯家,用小手扶着门框迈腿跨进大门,只见大伯母跑上前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哭喊:仔仔,你跑到哪里去了?要是把你丢了,我怎么向你爸交代呀?!”不明就里的我也跟着大伯母哭了起来。大伯、大姑丈告诉祖母和大姑他们:不用找了,忠忠自己走回来了。说实话,那时我确实不知道,在大人们眼里我已经丢掉好久了,一家人正急得团团转、四处寻找我呢。后来,祖母谈起这件事时都开玩笑说别看我这么小、一声不吭,却这么大胆、敢一个人出去逛街
 
多年后我凭着小时候的深刻印象判断,我驻足观看的那地方就是原来的南雄浈江百货商场。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一家经营手机的商店了。那就是我记忆中的南雄第一栋楼房。
 
几年后,我也与父亲一样,从乡下考入南雄中学。经过几年周折后,高中毕业的我被报送到韶关大学(现韶关学院)中文系读书,圆了父亲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我生活多年、印象深刻的城市工作……
 
回想这30多年,我从一名乡下毛头小子成为了一名13岁半姑娘的父亲,由一名普通警官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同时,我也见证了南雄这座千年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亲历了近年来雄州古城由一座街道狭窄、房子低矮、道路拥挤、下大雨就水漫金山的山区小镇,发展成为街道宽敞、楼房林立、道路宽阔、清洁卫生的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凤凰涅磐蜕变历程。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见到的第一座楼房,那代表了南雄城的变迁。
 
30年的沧桑巨变,是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包括南雄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如今,南雄正朝着广东科学发展试点市和建设粤北“门户城市”的目标前进。展望未来,我们更要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图强、勤奋工作,为早日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