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并不无辜,但比伊利强些
文/王进生
三聚氰胺是乳业汶川地震。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乳业是下一代工业。我们曾自豪地说,中国终于有了喝奶长大的一代,可现在出现了喝奶长大的结石一代。而现在毒奶粉事件中,国内数一数二品牌无一幸免。
乳业地震前,伊利刚出了社会责任报告,蒙牛说,“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蒙牛、伊利,在这次事件中反应是快的,新闻联播之后的第二天发布了公司声明。关于奶粉事件的反思,蒙牛牛根生通过工作人员把他在蒙牛员工大会上的讲话在昨天深夜贴在了在他的新浪博客上。
我怎么看都还是伊利与蒙牛之间在进行着一场危机公关竞争。当然蒙牛比伊利精明一些。不光公告,还将牛总内部讲话深夜在博客贴出。
这次事件是触及行业灵魂的地震。如果仅作为危机公关来做,蒙牛即使赢了伊利,但依然不会独得消费者人心。看牛根生那篇内部讲话的跟帖,并没有得到网友原谅,因为这个内部讲话依然在闪烁其词。
如果牛根生有勇气,这个帖子应该是在征得企业授权后,代表蒙牛以个人名义向消费者真诚说明情况,而不是面对消费者和网友,用对职工说的一套来糊弄。
即使是一篇内部讲话,但反思是不诚恳的。他说,“昨天,是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根据新闻联播的报告,国家从22家乳制品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中检出了三聚氰胺。他漏了一句,其中有蒙牛”,他没必要与三鹿等其它企业比,他要反思的是蒙牛的过去,他要反思的是蒙牛为什么有三聚氰胺,只要有三聚氰胺,蒙牛就不是无辜的,牛根生就不是无辜的,蒙牛员工就不是无辜的,只有消费者是无辜的,蒙牛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检测三聚氰胺应不是技术上或设备上的难事,也许是这个行业心坎里的难事,如果蒙牛、伊利们是个负责任的企业,就不是在9·16新闻联播后作出反应,而是在9·16新闻联播前作出反应,如果蒙牛、伊利们是个负责的企业,为什么那些品牌、技术、市场份额不如他们的企业没有检出三聚氰胺。正因为如此,牛根生不能把一篇内部讲话作为危机公关资料来对付那群期望他说几句掏心窝话的消费者。我看牛根生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谈社会责任、谈对消费者负责已经是乳业企业家的自我迷恋。
即使是一篇内部讲话,但措施也是不诚恳的。他说,“我们还郑重承诺,为了做到对消费者坚决的、彻底的、全面的负责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委托国家及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对蒙牛所有产品进行全面检测。”但他并没有说,请消费者在检测报告出来前,停止购买蒙牛所有产品。
即使牛根生反思还不够掏心窝子,即使蒙牛的措施还不够到位,但还是比伊利强,因为伊利声明中说,伊利的三聚氰胺并没有超标,服用的伊利产品含含三聚氰胺只要在标准内,消费者身体是不会出问题的。一个月可以、一年可以、五年、十年呢?按伊利的逻辑,中国喝奶长大的一代一定是结石一代。从这一点看,蒙牛比伊利多一些尚未泯灭的人性良知。
牛根生的奶粉事件内部讲话
尊敬的各位员工: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因为有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一条是死路,一条是活路。
昨天,是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根据新闻联播的报告,国家从22家乳制品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中检出了三聚氰胺。
也就是说,全国一些婴儿的胃里,包括在场少数员工的孩子的胃里,或许就曾吞下过这种有可能让肾脏长出石头的怪物。
责任在谁?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干系。有人说他一点都不知道这事。是的,在此之前,除了那些故意添加三聚氰胺的害群之马,以及他们的帮凶,其他人有谁知道暗藏在宝宝肾脏里的这颗“定时炸弹”?然而,“不知道”这三个字绝对不能成为自我开脱的理由,因为无知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尽管奶粉在蒙牛产品中所占的份额不足1%,其中不合格婴幼儿奶粉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但我们也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尽管我们在全中国创建了第一批万头奶牛规模牧场,尽管我们的主要奶源掌控在自己的安全视线之内,但毕竟,哪怕1%的疏忽也可以给顾客造成100%的错误!——由于全球检验传统的惯性,由于行业检测手段的局限,或者干脆说,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无知,我们没能完全把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阻挡在厂门之外,没有替孩子的妈妈当好安全卫士,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
我们要追究犯法者,严惩责任人,把制造灾难的那个“黑洞”完全堵上。
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们面前站着忠诚的消费者,背后站着投资的股民,四周还有广大合法经营的奶农……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在责任面前,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负起完全的责任!
我们要为消费者负起责任。
对于那3个批次的问题奶粉,我们要干净迅速地全部召回。对因食用问题奶粉而造成身体疾患的消费者,我们将按照国家标准双倍赔偿;今后五年内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我们负责到底。
我们还郑重承诺,为了做到对消费者坚决的、彻底的、全面的负责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委托国家及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对蒙牛所有产品进行全面检测。奶粉要检测,液态奶要检测,冰淇淋也要检测。检测结果将于几天后予以公告。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市场上只存在安全产品,让全国消费者放心!因为我们不能排除坏蛋只做三鹿,不做其他企业;只做奶粉产品,不做其他品种;只做河北,不做其他省份。
我们要为奶农负起责任。
凡经检验合格的原奶,我们要一斤不少地按照合约继续收购。
我们要为股民负起责任。
企业当初是股东拿钱创办起来的,无论对于老股东还是新股东,我们都要为他们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责任。
我们要为经销商负责任。
近百万经销商、物流大军在前线兢兢业业,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汗水。
我们一定要与国务院、省市政府保持一致。
要懂大局,识大体,对各项政策坚决贯彻,认真落实。
我们还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在这场中国乳业责任事故中,我们三万员工是无辜的,你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本以为种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龙种”,却想不到一些时候收获的竟然是“跳蚤”。但大家是企业的中流砥柱,考验面前,千斤重担我们一起挑。
我还想告诉大家,昨天我们管理层开会一直开到凌晨四点半,会议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但最后做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大品牌要负大责任。
无论是与非,无论长与短,我们都要坚决地、彻底地、全面地负责任。
这时候,可能不会单一考虑某一个或某几个小群体的利益。
为了承担责任,我们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
即使公司完蛋,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履行承诺,把细节做到位,哪怕牺牲自我也要营造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乳制品市场,坚持我们一贯的“始终将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立场。
我们宁可轰轰烈烈地死掉,也不能猥猥琐琐地活着。如果因为负大责任而死掉,死而无憾!至少,负责任死了比不负责任死了光荣得多。这就是我们的“终极思考”。
最后,我在这里郑重宣布: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
今天看新闻:有问题的液态奶中蒙牛伊利无一幸免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重大部署。按照对奶制品进行全面检查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在完成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全国专项监督检查后,又紧急组织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
专项检查按照统一检验方法、统一检验仪器、统一检验结果判定规则的“三统一”原则,组织全国150个国家级食品类质检中心和实验室对全国液态奶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又经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检验机构进行了确认。
此次专项检查重点抽查检验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的蒙牛、伊 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液态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检验结果如下:
抽检蒙牛产品121批次,110批次未检出三聚氰胺,11批次检出三聚氰胺,检出值在0.8-7mg/kg;
抽检伊 利产品81批次,74批次未检出三聚氰胺,7批次检出三聚氰胺,检出值在0.7-8.4mg/kg;
抽检光明产品93批次,87批次未检出三聚氰胺,6批次检出三聚氰胺,检出值在0.6-8.6mg/kg;
抽检三元产品53批次,53批次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抽检雀巢产品7批次,7批次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被检查的其他406家企业生产的847批次的液态奶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
为了让企业确实履行社会责任,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对检出三聚氰胺的该批次产品,生产企业要主动召回,商场要实行产品下架,对没有问题的产品要正常销售。同时对生产企业进行整改,严格从原料奶等原辅料材料抓起,必须实行批批检验,严格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严格执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凡是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厂销售,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要严查掺入三聚氰胺的原因,严厉惩处责任人。
据医学专家介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以及我国卫生部门的权威机构,均对人体摄入三聚氰胺安全限量进行了科学评估,按照最严格的评估标准计算:以一个标准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为例,食用上述三聚氰胺含量的液态奶,如每天不超过2公升(即8袋,每袋250毫升),对人体是安全的,到目前为止也未发现由于食用上述品牌液态奶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