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要叫嚣“橙色革命”?(一)(原创)


  

茅于轼要叫嚣“橙色革命”?(一)

 

 

陈绪国

 

 

          茅于轼这位大红大紫的主流经济学家,真可谓八十龙钟宝刀不老,语不惊人死不休哇。

最近,他在价值中国网终于放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只破不立的三十年改革》。

谈改革,本来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快人心事。可是,笔者看过茅氏的文章,俨然吃了一砣臭狗屡,令人作呕万分凄楚!仔细观察其文章内容,越看越不对劲。文章中不但错误百出,而且口出狂言。要改变共产党的名称?要推翻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原则?要按照茅氏的“高明”手法修理宪法?要跟共产党算历史总账?要破除中国全部的公有制?要立即建立全部的私有制社会?要搞搞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痞子化?等等。一句话,就是要跟前苏联那样搞一场彻底的“橙色改革”、“橙色革命”吗?我国解放59年来,没有人敢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有那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茅于轼才这样张狂!

茅于轼《只破不立的三十年》到底是怎样一篇“超重量级”的文章呢?

一、文章的错误观点逐个数

茅文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错误,这其中,有基本常识性错误,有基本历史知识性错误,有写作逻辑性错误,更为严重的是政治倾向性的错误。他才写不到四千字的东西,如果要纠正这些错误,大概要二万字以上才能与他作过简易的交流。

 

1.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可以说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吗?

[原文]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可以说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

[纠正] 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可以说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从1956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进犯广州,开始侵略战争,至18698月战争结束,侵略者逼迫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为标志。

中国人最早追求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9世纪60年代,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带有买办性质的官僚,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开办了一些现代军事工业;70年代,又以官办、官监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军工、交通运输、工矿企业。其代表人物,在中央的官僚有奕訢,在地方的官员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

2.清朝有“落后”认识?有是否“改革”的剧烈斗争吗?

[原文]认不认落后,要不要改革,意见极其对立,斗争极其剧烈。

[纠正]清朝谁提出过改革?谁敢提出改革?何时“意见极其对立,斗争极其剧烈”?

众所周知,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甲午战争失败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政治要求的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动各省应试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马关条约》。18984月,康有为等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倡设保国会于北京,得到了光绪帝的暗中支持。从611日起,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的变法命令。9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变法运动失败。——这是唯一的一次,不叫改革,叫改良。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7827日)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不是按照资本主义共和制确定的法律,也是改良主义的产物。《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占14条,“臣民权利义务”仅占9条。

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战役,清朝朝野早就耳闻目睹了落后,谁不承认落后?因为承认落后,才有洋务运动嘛。

所谓“意见极其对立,斗争极其剧烈”不是对于改革而言,而是对于改良而言。如此而已。

3.“学西方的争论”和“改革和民主之声”怎么个说法?

[原文]民国以后,要不要学西方的争论暂时被外侮所掩盖。救亡之声压倒了改革和民主之声。

[纠正]前面说过,学西方的问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就达成共识了。民国以后,有什么外侮的事件?先是国民党发动武昌起义,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国共内战,直到1938年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侵略军自己国家自顾不暇,并没有正面接触。

孙中山一上台就搞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以及国民革命党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政府,保护人权,反对君主立宪,废除皇权制度、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教育制度等等,改革的项目和措施很多呢。

从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使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下,土地改革一直坚持到长征开始前。在根据地里,共产党的队伍,士兵民主、政治民主比国民党好很多。农民民主、工人民主也一直伴随着政治工作的深入而深入。

这个时期,国统区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根据地有无产阶级的民主,到处都有民主。

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各阶级阶层的民主,怎么可以打败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有史以来打的第一次大胜仗!

解放战争时期,没有民主,共产党100多万军队怎么可以打败国民党的800万军队?

4.提倡学西方的可以胡适为代表吗?

[原文]学不学西方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提倡学西方的可以拿胡适做代表。

[纠正]胡适(1891-1962)是资产阶级的学者,参加过新文化运动。他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运动的右翼代表。1925年背叛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参加军阀段祺瑞的善后会议,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对抗。大革命失败后,追随蒋介石,积极进行反共活动。1962年在台湾病死。胡适自1922年起,代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同年5月创办《努力周报》,宣传“好人政府”的主张。

这个“学西方”是个泛概念,怎么个解释法呢?不管是学西方哪一样东西,提倡学西方的人多如牛毛,论资排辈怎么也排不到胡适的头上呀。胡适的职务,大概相当于一个科长级的吧,而且还是个“代理”的。他到底有多少能量?

以孙中山(18661925)为首的革命党人,其政治目标,就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乃至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全面学习西方,并建立资产阶级政府和社会制度。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上书李鸿章,建议革新政治,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制度,被清政府拒绝。就是说,孙中山在为学西方奔走呼吁的时候,胡适还是个3岁小孩。

胡适提倡学西方,主要局限于学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学西方,不光是国民党搞资本主义的人才提倡,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们也不遗余力地努力奋斗。如陈独秀(18791942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提倡新文化运动。

另外,说陈独秀是“左派思潮”的代表,与胡适搅和在一起不妥。三民主义有左、中、右派,共产主义也有左、中、右派嘛。

5.全国解放以后,外侮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原文]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外侮的问题才算彻底解决。

[纠正]全国刚刚解放时,台湾没有解放,香港、澳门也没有回归。

毛泽东主席说过,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意思是说,外侮的问题,还留下了一个大尾巴。朝鲜战争、中印战争、越南战争、珍宝岛战争,以及美帝国主义挑动国民党台湾政治集团反攻大陆等等,就是明证。至今,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形成巨大的包围圈;在太平洋上,美国的几支舰队,也是将矛头对准中国。

大量的情报资料表明,美国等西方不友好国家,不但从政治上、军事上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邪恶轴心”,而且,对中国布置了周密的长期的经济战争计划,企图如前苏联一样地通过经济战争、“橙色革命”的手段,瓦解社会主义经济,瓦解共产党政权,瓦解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主民权制度,以让13亿中国人民如1亿4千万前苏联人民一样,倒退到沙皇统治时期的痛苦万分万劫不复的反动时代中去,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充当经济殖民地的奴隶。

(未完,待续)

字数: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