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经济学》后记之三


    文化不是经济学所定义的财富,而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于存在的客观描述。他(他们)可以描述自己,也可以描述别人。无论他(他们)怎样描述,我们都可以透过那些描述,看到描述者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事实上,经济学就是一种存在,透过那些自圆其说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它对生活的误解。

   夜里,丈夫被妻子叫醒了。

   “出了什么事?”丈夫睡眼惺忪地问。

   “没什么事。”妻子说,“我只是搞不懂,你挣那么一点钱,怎么睡得着觉呢?”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男人有很多用途,女人也有很多用途。一位网络写手认为,男人有四种用途,第一是用来做爱,第二是用来挣钱养家,第三是用来做孩子的父亲,第四是用来做一些重体力、高难度的家务活。这些用途可以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来评估,善于讨好女人的男人是有价值的,能够挣钱的男人是有价值的。作为女人的交换价值,当一个男人越能挣钱,就越能表现他所对应的那个女人的价值。而要求男人去挣更多的钱,则反映了女人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所谓价值最大化,也常常被称为利益最大化。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使得爱情变异成了一种投资。成功的男人就成了女人们眼中的“现货”,年轻、帅气、但却贫穷的小伙子则被称为“期货”。投资“期货”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也必须承担因此而带来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就很可能像那位夜不能寐的妻子一样,陷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悲惨境地。

    据说,现在的女孩子已经没有勇气去投资“期货”了,她们不愿意承担那些不可捉摸的风险。如果你敢于批评她们惟利是图,她们会很认真地跟你算一笔帐。结婚要买房,出行要买车,还有孩子的抚养费和上学的费用,怎么说也要150万元人民币吧?以人均月收入5000元为标准,两口子大约需要15年,才可以在日常生活开支以外,勉强地支付这笔费用。更何况,人生无常,谁能保证你永远有5000元的月收入呢?最可靠的选择就是找一位“现货”,毕竟摸得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经济学的社会里,做男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有能力去买这个单。

    成功的男人成了女孩子们争相讨好的稀缺资源,成了具有压倒性优势力量的买方市场。然而,令女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是,成功的男人似乎并不珍惜她们的爱情。以香港船王赵OO为例,年逾七十,风流成性,自称泡过一万多名美女。被娱乐界评为“香港第一玩家”。在接受《东周刊》的专访时,坦白说他最喜欢泡那些漂亮的女明星和选美大赛的冠军小姐。回顾自己的风流情史,他总结了四大情场攻略:

    第一,要显示成功男人作为买方市场的优越感,让女人主动黏上来,而不是见到美女就追。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尽情享受女人的殷勤,却不必对她们负什么责任。若是见到美女就追,就免不了要给出许诺,最后让自己陷入被动。

    第二,要善于理解女人。他举例说,当女人说“我周末不用拍戏”或者“我后天有空”时,要善于揣摩她的意思,及时跟进,必然有所斩获。

    第三,要把握主动权。女人烦不烦,关键看男人怎么做。男人要懂得宠爱女人,但也要学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能把女人宠爱得乱发脾气。赵OO说,他可以随时叫一个女人百依百顺。

最后,要学会恰到好处地抛弃她们。赵OO说,抛弃女人要注意方法。方法不当,女人就会寻死觅活地闹自杀。他的方法是,逐渐减少见面的次数,从每天缠绵在一起,减少到一周两次,最后减少到一月两次。同时暗示对方,女人的青春和美貌是经不起消耗的,拖得越久就越不值钱。时间一长,女人就会明智地分手,开始新的选择。

    经济学里面没有爱情。当你走在经济学那条路上,你就没有办法理解爱。经济学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投资,爱是一种投资,忠诚是一种投资——可是,爱怎么能够是一种投资呢?当爱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投资时,它就变得非常虚伪、非常可疑。你甚至连那个同床共枕的生活伴侣都没有办法相信。

    当爱情成为一种投资,女人就不甘心跟男人共贫贱。当爱情成为一种商品,男人也不愿意跟女人共富贵。于是,家境贫困中的女人会背弃男人,家境富裕后的男人也会厌旧喜新。在这个经济学盛行的年代,人们已经无法相信真爱的存在,所有的爱都像权谋一样可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