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风景稍好
2008年12月16-17日,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在渝州宾馆举行,分析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研究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重庆作为中西部的直辖市,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大气候的影响。所谓“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碰头”,即国际市场需求锐减,而国内市场又没有充分发育起来,加之产能过剩,导致了就业压力陡增。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首当其冲,感受明显;重庆深处内陆,外向度相对较低,效应滞后,但也开始显现,如农民工大量回流,一些企业销售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等,都给明年的经济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重庆经济风景这边稍好:2008年全市GDP预计增长14.5%,突破50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财政增速均能保持在30%左右。
在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抓了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大事:
一是注重民生,化解矛盾。包括危旧房改造,上调失业救济金标准,解决90万已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遗留问题,通过“大下访”解决18000多件历史遗留信访案件。
二是完善城市和农村的功能,改善环境,新添了“几大件”。重庆至兰州、上海、昆明等铁路干线开始建设,城际铁路和主城的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江北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保税港区获批设立,土地交易所挂牌等等。一个城市每年都能添上“几大件”,发展基础就会越来越好,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
三是争取政策,为今后十年的发展创造体制机制优势。国务院各部门正在积极研究解决重庆发展问题。“12+10”一揽子政策,这是重庆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与国家部委签署了30多个部市协议,都很有价值。
四是扩大开放,引进资金。举办对接世界500强、大型国企、知名民企、台湾IT企业等十项经贸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五是制定战略,做实了“五大重庆”建设和“两翼”振兴规划。
困难中有机会,要合理导向,争取主动。
重庆要成为生产和消费兼备的都市
薄熙来还对投资与消费提出了要求。他说,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通过投资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投资方面,要把重点放在开发电动汽车、电子信息等重庆特色产业上;要在引进地区总部、研发机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上下功夫,促进重庆产业结构上档升级。
重庆的未来,必然是兼具生产型和消费型的大都市,既要有骨干的生产企业,又要有消费能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定下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具体政策,我们要好好领会,把这些政策用好。要拉动本市消费,提供多种生活服务型消费,并深入研究农村消费特点,大力开拓培育农村市场;要有扩大消费的宽阔视野,把周边3亿人的消费也纳入视野,认真研究。要改善交通条件,完善相关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包括发掘好重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不断聚集人气,扩大外来消费。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庆有中小企业16万户,吸纳了370万人就业。要采取融资、信贷、出口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是现实的锻炼,也是增长才干的机会。选拔使用干部,一定要把有潜力的干部,放到更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考核时,要特别看干部处理复杂事物的水平和能力。一个干部,如果只会“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和平、安稳、平静的环境里搭顺风车,做太平官,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干部的能力就是在有风浪、有困难的时候锻炼出来的。
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已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其它企业扩散。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居民购买力和愿望减弱,我们将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挤压,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防止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雪上加霜。
王鸿举市长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我市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但总体平稳较快发展。明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扭转增速下滑趋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考虑,明年全市经济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内资增长30%,城乡居民收入也将保证10%以上的增长。近三年,全市将完成投资1.5万亿元。具体到明年,预计投资4800亿元,其中重点项目投资1500亿元。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鼓励老百姓敢消费,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改善消费环境,丰富消费形式。
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善于从危机中捕捉和把握商机,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要增强预见性,密切关注金融危机走向,跟踪国际国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和资本流动变化,深看一层,远看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突破制约的办法;要增强信心,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看到中央宏观调控及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必然会刺激投资、消费增长,西部相对落后,市场潜力大,在这一政策中受益更大。
危机并非全是坏事,市场的倒逼,反而有利于苦练内功。我们要顺势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王鸿举还对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要在争取国家批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同时,着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农村改革明年要争取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财政资金分配补助、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发展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有突破。要加大基础性投入,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现代农业。
重庆全市经济 12条保障政策措施包括:
一是加大对区县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两翼”除少数民族区县外的12个区县每年税收增量市级部分,全额定向补助所在区县;“一圈”中14个远郊区县特色工业园的税收增量市级部分,全额补助区县,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立提振经济特别专项资金,拉动工业投资和企业技改,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三是稳定出口,对出口本地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机电等产品的市内出口企业,进行企业技改补助;
四是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年内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50家,明年再批准设立30—50家;
五是减轻企业负担;
六是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并购重组涉及税收的市级部分予以返还,免收相关费用;
七是刺激住房消费,明年主城区危旧房拆迁量增加到400万平方米;
八是支持商贸设施建设,对纳入规划的区县、乡镇商贸设施建设,免征综合规划费、城市建设配套费;
九是投入6亿元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
十是投入资金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
十一是投入资金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十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据了解,落实上述政策措施后,将拉动我市投资消费500多亿元。